01
《东京一年》是蒋方舟旅居东京时写的一本新书。东京,一年。光看书名,已足够吸引我去阅读。对于别人在远方实实在在的生活记录,我有着极大的兴趣。
翻开以后,才知全书共收录了42则日记,用日记的形式来展现旅居生活。
这更令我惊喜——我喜读作家的日记或书信,因那字里行间里藏着作家们最真实的情感和灵魂——在他们构建的文字之外,更真实的自我。
在这本书里,蒋方舟褪去了“天才”和“神童”的包装,真诚坦露着自己,如鲁迅“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正如序言所言:“我保留了自己日记里那些絮叨的呓语和局促的社交,全部摊开来,有种‘全暴露了’的快感。”
她的诚实,打动了我。
02
“2016年,我独自一人在东京生活了一年,东京也拯救了我。”
平平无奇的一句话,却因“拯救”一词变得厚重起来。一座城市,拯救了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力量才能用上“拯救”?
我好奇。好奇蒋方舟过去二十几年究竟经历了什么,需要依靠一座城市来解救自己。
——7岁开始写作,9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打开天窗》,11岁成为畅销书作家,12岁在两家有影响力的报纸开设专栏,到高考时已经出版了九本书。
——08年高考结束后被清华大学降分破格录取,随后被邀请成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三十未满,却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写作生涯。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她的成功,有天赋在,也离不开努力。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就没有休过一个寒暑假。写作至凌晨三点,困了,就做俯卧撑让自己保持清醒。少年成名,她身上背负了太多期待和压力,“别人过一天,我得当两天去过”。
她活得很用力,所以很辛苦。
03
“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没有目标与意义,每天一睁开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充的空白。”
“被迫的认真与被迫的隔离,把我从之前一直在被动加速的跑步机上的生活解救了下来,重新获得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在东京度过的一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新人,我只是更像自己本来该成为的样子。”
原来,蒋方舟所说的“拯救”,并非让她改头换面,仅仅是让她做回原来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而非被外界设定的塑造的自己。
从高速的生活节奏里走出来,会茫然会无所适从。如果日子突然给了你一大段空白,你会如何去填充?是虚度还是......?
蒋方舟她有自己的方式——阅读、看展、会客、旅行、独处。她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了自己。
04
在与作家西木正明先生对谈时,蒋方舟受邀发表了讲话。她的演讲稿里,透露着满满的赤诚和真实,也在不经意之间表露了思考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
她直面自己“少女作家”的曾经——“我深知说哪些话会引起读者的哗然与笑声,比如‘17岁写作,9岁出书’这些我讲腻了的故事。但是在我写出好的作品之前,也只能依靠这些故事来引起读者对我的兴趣,和表演吞火球、钻火圈没什么区别。”
她审视自己“没有作品”的现在——“我并不是一个作家,因为好的作家必须面对他所在的时代,正面直视一个庞大的世界,而不是背过脸去,仅仅看着自己的回忆。”因此,她写了《审判童年》和自己告别。
而今,她将东京作为一个起点,重新面对自己的未来——从为成名而写作到为自己而写作,从谄媚别人到对自己诚实,蒋方舟经历了从早熟到成熟的过程。
05
那么,东京一年对蒋方舟来说,又有哪些改变?
她在新的城市里,学会了怎么坐地铁,并且因为掌握了新的技能而变得很自信。
坐地铁是件很简单的事,却不简单地预示着她开始融入异国的生活里。和东京陌生的隔阂慢慢消解,从而与这座城熟络起来。
最初,她无法克服一个人吃饭的羞涩,即使满大街都是好吃的,她也没有鼓足勇气走进一家店。后来,一个人吃饭她也会默默沉吟点头,自言自语:“真好吃啊。”
她变得会享受生活了——认真地凝视美术馆里每一幅画,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认真地把每一个念想变得绵长,“生活真的美好了一些”。
当她花40分钟只是看着洗衣桶里布料转动,她感到了寂寞。常人的寂寞,早已被她淹没在过去高压的生活里了,她在洗衣服的时候,将它重新捡拾了回来。
她问自己:“我苟活的理由是什么呢?大概我依然卑微地渴望爱与被爱吧。”
06
烟火生活之外,她花了大量笔墨写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她去看美术展,对画家对作品都有着独到的欣赏。
她去参加电影展,对电影也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她对社会现象对人性,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深刻和成熟。
令我赞叹不已的是,她对日本文学的精通。日本作家和作品,她信手拈来便进行深度解读与评价,酣畅淋漓,简直太过瘾。
更让我惊叹的是,她仿佛生活在日本文学里。一街一景,一人一物,她都能在文学作品里找到对应。那该对这些作品多么熟稔啊。
去表参道买春装,她会想起施蛰存《春阳》里精打细算的丧夫女人和向田邦子的《春天来了》,突然觉得春天像是一场骗局,黯然神伤得什么也没买就回去了。
看到公寓电梯里日本管理员老爷爷画的失物招领,她便想到了漫画《老师的提包》以及川端康成的小说《山音》,猝不及防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
坐“都电荒川线”,看着车窗外鳞次栉比的街道越来越破败,她竟然找到熟悉的感觉。原来是《挪威的森林》里的男主角也坐过这节车厢。
甚至,她在庶民区里找到绿子的家,还有渡边去找绿子穿过的地方——那些便宜的风俗店、挨挨挤挤的平房。就连绿子家“小林书店”的所在地,她也在现实中找到了对应。
07
《东京一年》里,我看见了一个时而风趣,时而沉重,时而率性,时而犀利的蒋方舟,这才是蒋方舟本来的样子。我喜欢。
但我更喜欢她的勇敢。她在认清世界认清人性之后,依然勇敢面对着——是啊,人是这么的悲哀。但幸好,海永远是这么的蓝。
我是楂阿,我在旅行路上——读书、写字、摄影,还有过生活。有幸遇见你,有幸在文字里有过一面之缘。如果喜欢我写下的字,记得点个小小的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