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来个总结是大学开始形成的习惯,盘点一整年,就像上了一回手术台,还是自己给自己划刀,酸爽!
之后开始骂自己太不自量力,列什么一年清单!列了就算了,还来什么一年总结!而此时此刻,我正面对年初的清单飙汗ing~
最终,我承认,这一年鬼都知道我经历了什么,实在是太充实了有没有。
这应该是目前为止最勤劳的一年了,或许是因为曾经的我实在需要更加勤勉吧。
一、发现问题
问题是早就有了的,只是装瞎到了不得不正视它了,才克服懒癌晚期,赶紧自救。
我将自己放置在强光集中照射的手术台上,问自己,为什么时常累觉不爽,又是何时失却了一脸的明朗与健康?
最终发现,问题出在了角色转换之间。
人生就是有那么几个节点需要认真地跨过去,而不能一味顺其自然,而我一贯的随遇而安并不能让我在它们面前更加从容与坦然。
于是,这样的我全面失衡了。
工作忙碌却依然做不好,甚至无法专注;
生活一地鸡毛,极速地吞噬了琴棋书画诗酒花,留下一地恼人的残渣;
身体疲累倦怠成为常态,直至它用疼痛告诉我,你真的出事了;
心浮气躁,焦虑成为不速之客大踏步走进我的生活,以至于那么一段时间其实我是抑郁了,却不自知。
当一次与硕爷他爹争吵时,脱口而出“我都抑郁了”,他一脸特别认同的表情,我才意识到,我该静下心来,好好地想一想接下来应该怎么走,走到哪里去。
现在想来,我算是比较幸运的,早早地发现了自己问题。
婚姻与生养孩子确实是件人生大事,曾经只觉时间到了就得完成它们,这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从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准备好结婚与生育,当它们接踵而来,我又能拿得出什么来应对这样的人生变化?
角色没有顺利切换,婚姻里应该承担的另一半责任依然被婚姻外的依赖与自我压制着,身为人母的职责被动地由一声声奶声奶气的哭喊撕扯出来,这些打得我措手不及,冲突与矛盾接连而来。
毕竟,一个人变成了两个,又很快变成了三个。生活怎能不随之调整?人生怎能不重新规划?
“我们”是时候出场了,以后不在是“我”来一统天下的局面,没有做到未雨绸缪,就该趁早亡羊补牢。
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这次我没再拖延,开始了自我救赎的旅程。
《精进》里面有个观点我很认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全凭一个人解决不好本属一个团队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考察自己的优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从而回避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能做的做到最好。
平衡工作与家庭我一个人难以周全,需要整个家庭成员,办公团体合作。其中,我应该挖掘自己擅长的方面,先专注于自己的优势去努力,并寻求正确的合作,最终达成协调一致。
我自己的优势不做赘述,它们也并非导致一些问题出现的诱因,反而是自己劣势一面,比如自我意识过剩,团体意识淡薄等,是导致问题的常客。
我需要找人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想到了身边很擅长平衡生活或身心的同事、朋友,经常会跟他们探讨一些问题,也是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让我意识到,原来我所遇到的问题并不独特,而且人人都有一套个性化应对思路,值得借鉴。
但,这并不能解决我所有的问题,如此信息化的时代怎能忘记网络这个平台呢?
不得不说,网络世界确实是个“老司机”,能够站在它 的肩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实事半功倍。
关注了一些专为女性服务的公众号,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问题的出路;浏览大量牛人博客,知道了很多烦恼全是闲出来的,克服庸人自扰就去写博客吧;我也试着追家庭伦理剧,各种狗血和鸡飞狗跳让我心理阴暗了一把——我的家庭生活幸好没有这么糟糕。
很多时候,思维的狭隘确实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密集地与网络“合作”之后,觉得很多我所认为的多么严重的问题,其实是因为太过囿于有限的生活和思维空间里,以一个非常小的格局扩大了一个个事实上非常小的事件。以至于自己坐井观天,任由我的想象如何驰骋,也不过是如来佛的五指山,走不出多远。
世界充满节点,一个个链接起来,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节点越多越好,而阅读必然是一个创造众多节点的极好来源。一本书往往带给我的不光是前人的经验,更加多彩的生活,独特的思维方式,还有更多本书、更多牛人的链接。它们连接在一起,就变成一个个的专题阅读,我称之为——“佛系列”、“香气系”(女性励志类)、“思维方法系列”、“自我管理系列”、“专业系”——约61本。大部分认真读过并笔记,它们确实给了我足够多的方案用来解决我的“失衡”问题。
持续不断地输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视野与格局,不得不承认生活本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事实,任何所谓浪漫与仪式感都是根植于其上的那些锦上之花,不可一味追求这些人人欲得的美好而忽视了生活的本质。
要接受生活如此的样貌,然后用自己的双手与大脑施之以锦瑟,拂之以呕哑。
也就是,主动去创造一些美好,而不是靠想象 ,更不要一味试图假借除自己以外的他人来实现,包括婚姻里的另一半。
最后,为了保存自救过程中的宝贵思想,我重拾了弃置多年的写作。
通过读书输入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那么写作输出就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思考,而思想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在永恒的大自然和宇宙面前,人的生命脆弱到几乎湮灭其所有的价值,但“思想”却让人保存了最大的尊严。
我们怎么不重视思想?
文字比语言更适合思维,我选择文字记录也是为了理顺自己时常乱成一团麻的思维,只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条理与清晰。
我相信写作是一件短时间内看不出什么收益,但持之以恒真的可以带来时间复利效应的事。也就是《精进》中所说的“低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这样的事情不就是建筑高楼大厦之前一块块铺好的基石吗?谁能说它们不重要呢!
我所用来书写的地方实在很多,读书笔记是必须的,但我希望自己所思所想不仅限于日记体,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备受约束的地方更加认真地对待书写这件事情。
几经尝试,最终选择在“简书”这个地方坚持下来,最终完成154619字,82篇文章,用时1年1个多月。
如此量化之后发现,行动之前所有的畏惧与担忧,都被时间一一破解,曾觉得无法坚持下来的事情变得犹如一日三餐般自然而然了。思维是否被升级了?当然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简书写作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地遭遇了思维干涸,我选择片段式记录,而微信朋友圈就是一个承载碎片思维的绝佳地方,更何况它的作用不仅限于此。
所有内容包括图片在内我打印出了微信心书,一共3本,字数无法统计,若整理成文,确实会有不少素材可用。当然,微信书之于我的最大价值还有对生活点滴的珍贵留存,是留给硕爷的一段可以看得见的成长时光,这件事情只有开头,不会结束。
冯骥才在《面包与煎饼》里开玩笑的一句话——写作的诱惑是你的想法先叫你自己兴奋起来——给我相当大的冲击。
写作会有这样的诱惑?但对不懂得的东西我不会轻易怀疑,何况出自大作家之口,总值得相信。如今,我确实是深信不疑了。
能自由地毫无约束地表达内心,是最有效的自我救赎之途,我浮躁而焦虑的内心多少次被这样悄无声息地安抚了。每个人都愿意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愿写作有这样的特异功能。
三、解决问题
林青霞在一次鼓励阅读的活动中, 面对粉丝提问“林青霞对婚姻的秘诀?”她轻松地回应:“对婚姻,我只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就ok。”面对我们遭遇的一个个问题何尝不是?
知道林青霞的人都知道,所谓的云淡风轻背后,哪会有什么真正的风清云淡?但所有的不好的被主动接受并处理之后,其实也就到了可以放下的时候了。
这一年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至少不再是那个一天到晚躺在床上追韩剧,却依然满心疲累。且可以大胆地承认,现在确实是即使整夜被熊孩子吵闹不睡第二天依然可以精神抖擞地工作。
逐渐地我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用来平衡自我的办法:
1、把自己当成一件物品来管理。随着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出现问题,我才意识到自己不是一台永动机,也是需要勤保养的脆弱的物件。否则,会生锈,停摆罢工。
繁琐、混乱,吵杂,阴暗是一段时间里经常萦绕我脑际的词语,夜深人静,也会灵魂出窍般静静地看着一切,然后心里面大声呼喊,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经过反思,我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我对自己实在是太缺乏管理了。
时间有限,不增不减,我却变了。由单身变为两个人,继而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会占去我的一部分时间,甚至是大部分时间。工作的同时处理生活中的诸多事情,一度分身乏术,只剩下捉急跺脚。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实践,我摸清了时间流失的方式,留心记录做事情所花费的时间,按照李笑来老师在书中提及的四组概念——
重要与不重要;真的重要与显得重要;有用与无用;有趣与无趣
来列表安排每天所做事情的优先级。真的重要有用的事情(有用的事情往往无趣,比如备课、改作业)优先完成,其次完成真的重要有趣(这样的事情不一定都有用,但有趣至少可以取悦自己,可当做是有效的休息,比如听音乐),坚决不做那些不重要无用无趣的事情(比如浪费时间看别人的网络掐架)。
按照这样的思路还删掉了手机所有的视频APP和一个月不会打开一次的APP,只保留了一张手机桌面,几个图标。另外,清理微信朋友圈大部分很久不联系的人,并取消了不常关注的公众号。
多出来的时间我可以用来读书或画画,时间一长,每天必读两个小时书的习惯养成了。
后来我又学付费课程,时间愈发紧张,连走路都恨不得飞起来,不得不在时间的控制上再次下功夫,接触了番茄时间工作法,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时候限制时间,具体操作不难,但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记不要机械学习这本书里的方法。
量化时间,同时量化事情的数量(不要事情安排的太满,要给自己的生活留白),一段时间之后,我基本可以保证有条不紊地专注于专业,并且利用业余时间继续读书与学习了。
管理自己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这是一种需要花力气才能习得的能力,整个过程都需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律。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自律,恰恰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途径。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想来,大人物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自律,凡人们怎能轻易随心所欲?
通过阅读王潇的书,我知道了计划这个东西一定要有点仪式感地找个地方存放它,才会把它当回事。于是我买了趁早系列的高效计划手册,月、周、日计划严格执行并每天反馈,这一年来,能让自己看这么多书并且不耽误重要的事情,必须给自己养成的计划习惯点个赞。
2、勇敢地断舍离。生完孩子之后,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了,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和工作生活平衡,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意识到了,但母爱的天性,让我放肆享受母性直到硕爷一岁半多了才决定慢慢放手。
首先是断奶,接着是孩子喂养交给帮我照看儿子的奶奶或外婆,我只保留陪玩和陪睡的任务。
另外,是断开对硕爷他爹的过度依赖。
我是个不太会生活的中年少女,硕爷他爹又太接地气了,家里里里外外无所不能。时间久了他会觉得我不关心家庭生活,而他的怨言被我理解成了不负责任。
很多矛盾产生本质上都是鸡毛蒜皮,却在我俩“巧舌如簧”的彼此数落之后上升到了道德人品的高度。影响了各自的心情,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逐渐地开始脱离对他爹的依赖,能自己动手的尽量自己来,给他多一点空间和自由。
毕竟,一个家庭,男女双方都是半边天。
工作上,安排事情的优先级,做事情抓核心,尤其是备课的时候,不面面俱到,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大胆舍弃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东西,给他们好消化好吸收的内容,彼此都可以适当解放。
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思维导图备课和授课,目前还在实践中,但我个人觉得自己备课的效率提高了,也脱离了课件的制约,课件少做或不做确实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3、终身学习。著名的“杠铃策略”提倡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投入大多数的精力来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一方面投入一小部分的时间进行大胆尝试和探索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说白了就是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主业中去创造更多的不可替代性,但也不能忘记给自己接触其他领域尤其是爱好领域的机会。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经常在节目里提“U盘化”人生,其实就是多几个技能,像U盘一样随时插拔,后来接触了“斜杠”青年,知道原来是这样啊。
技多不压身啊,谈何容易,所以得学习啊!我就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说服了自己,开始系统学习阅读笔记法,当然好处不光是学会了运用思维导图笔记和分区域笔记,还让自己的思维训练的构想有了更实用的工具与方法。
现在我正在把这一年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希望能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理财规划最初确实是因为想让钱生钱,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理财更多的是理人生,理生活,理心理。它所涵盖的内容与范围其实很广,收益的地方当然不光是可以跑过通货膨胀而已,比如我具备了延迟满足的能力,一定的财商。
四、升级“操作系统”
2017的下半年的下半年,我的整体感觉不错,那种曾让我焦灼的失衡感确定远去了。
就像十几岁那年煤气中毒感觉自己飘在空中注视着地面上的一切,经历过了才知道其实痛苦并没有充实的生活所带来的开心愉悦更让我印象深刻。
我完全忘记了脑袋缺氧到底有多难过,而身子仿佛被棉花托着飘荡的轻松自由感却犹如昨天。
我时常告诉硕爸,这一年我在自我救赎。改变我自己比改变任何一个其他人都要容易,根本不需要什么转换成本,只要我愿意去做。
我当然愿意让自己更好地自处并与他人相处。
按照李笑来老师一再强调的,我们应该经常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让各个软件定期更新。
总的来说,我更新了自己的元认知,及时补足了自己观念和思维方式里的一些漏洞。
比如关于自己的工作,其专业深度发展的必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技术人员,不升级技术确实说不过去,要不,该如何坦然地进行言传身教。专业书籍与论文是必要的,用来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
而对学生思维与学习方法的训练是一件低收益值却拥有长半衰期的事,短期吃力不讨好,一旦习得,终身适用。
这条路怎么走,我想了好几年,理论知识教授是肯定没什么效果的,必须借助一些可操作的工具。我想到了思维导图,博赞思维导图比一般概念图更富有色彩与趣味性,我掌握之后逐渐渗透进课堂。并训练特别学习小组以一带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月份左右接触了《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被东京大学笔记吸引,马上进行系统学习和练习,并尝试跟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法同时渗透进课堂。
这条路会遇到不少阻碍,但唯有坚持下去才最终苦尽甘来。希望想做的重要且有用之事不止于困境,而起于逆流。
还比如有关学习的认知,知道学习很重要,却并未深入理解过终身学习。
原来,这是存活于如今这种大数据时代应该具有的基本理念。若不,以后可能连门都出不了,从我家附近菜市场已全部支付宝和微信付款可见一斑。
这一年我确实学了比以往更多的东西,都是付费的,包括书籍与课程,但我并不觉得浪费。可贵的知识多贵都不贵,需要的知识当然可以不免费!接下来要持续学下去,想学的还有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英语口语、瑜伽。
还比如有关行为的认知。这一年我成功克服积重难返的拖延症,走上所谓行动派的“不归路”。通过王潇这个跨领域的大V了解了“趁早”概念,行动要趁早。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时间是会带来复利效益的,越早当然越明显。也不是所有事都要趁早,还是要学会分辨。可以参考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种的概念,也是我在本文多次提到的“高\低收益值”、“长\短半衰期”来确定趁早行动的事件。
这一年总得来说实现了大部分计划,但在身体管理方面确实不足,2018将会成为我的行动重点,已经在执行,等待持之以恒。
还有对孩子的陪伴上,要多借鉴身边优秀的妈妈们的经验,站在这些老司机的肩膀上跟儿子一起飞。
一年悄然逝去,回首荡气回肠。今天比昨天更好已然艰难,明年比今年更棒,又岂在朝夕之间。
看来又该来个新年计划清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