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喜欢李白的这首诗,平淡简朴,却耐人寻味。春风微醺的夜晚, 或许还有着银色的月光,照着灼灼的春花,静谧美好的夜里,也许诗人踯躅在洛阳城中,也许此刻在举杯望月,也许在低头怀人。
春天总是给人很多的联想,“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也是一个春花烂漫的季节,有粉红的桃花,有如碧的流水,还有送别诗深情的歌唱。纵使离别,有留恋的深情,但此番别去并无太多的伤感。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那也是一个春天的故事,滚滚长江水,让人无限向往的繁花似锦的扬州三月,面对远去的孤帆,是留恋,亦是恨不能同游扬州的憧憬与慕艳。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那是春天里离别时的意气风发,柳花纷飞,美酒飘香,举觞豪饮,别意满怀。
李白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从“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少年游侠,到采石矶上寻月而去的终老,李白的一生都在漂泊,“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他的人生常态。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4),三十几岁的李白西游洛阳,寓居一家客栈。白天的喧闹渐渐散去,漂泊的诗人,伫立于异乡寂静的夜晚,仿似一株飘飞的蓬草,不知何处是归程。
少年时,李白在大匡山师从赵蕤学纵横术,大有治国安邦之愿。青年时辞亲远游,一腔热血,行走天下,想有一番作为,“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对自己的才华无比自信,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可是,在这十几年的漂泊中,他的诗才已名动天下,却依旧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繁华的东都洛阳,李白终究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就在这样一个漂泊东都洛阳的夜晚,喧嚣过后,月光如水的安静的夜晚,人仿佛才能听得见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是谁,我来自何方,何处是我的家?" 也许李白当年也在这静静地春夜里,一遍遍地追问自己。
此时,不知何处传来幽幽的笛声,如梵音天籁飞入心田,诉说着杨柳依依的深情。笛声凄清婉转,诗人被吸引了,静静地听着。春风融融,笛声阵阵。“谁家玉笛暗飞声”,随风潜入心中的杨柳曲,不知不觉地,暗暗地,激荡起思乡的涟漪阵阵,让人夜不能寐。
“忆我往昔,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幽怨的杨柳曲,古来就是思乡之曲。古人折柳送别,“柳”有“留”之意。《折杨柳》曲伤离惜别,音调多为哀怨,最能触动游子思乡之情。这春风拂面的夜晚,豪放不羁,对酒当歌的李白,听着这首曲子,亦不能幸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何人不起故园情”啊!
春风也颇解人意,将这使人泪下的歌曲,如流水般充盈了整个洛阳城。春风哪有那般的魔力呢,只是此刻诗人内心的羁旅漂泊,思念故园的情绪涨满了心海啊,以至于觉得无论走到何处,洛阳城的每个角落,都有这首心曲在回荡。
物换星移几度秋,这样春风沉醉的夜晚,这样幽怨低回的杨柳曲, 牵动游子的归心,哪怕是“山一程,水一程”,依然要向故园那畔行。谁家玉笛暗飞声,拂面的微风吹皱一池春水 ,吹不散那份故园深情。
【简书大学堂无戒90天极限训练营】第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