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创新的理念和原则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逻辑创新。
当今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持续生存下去。
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呢?
创新是一种冒险行为,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不断试错才能实现。
因此创新既是稀缺的,又是难以捉摸、无法复制的。
创新没那么神秘,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用逻辑的方法来实现。
其实在工程和技术领域,已经有了类似方法,那就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英文简称TRIZ(中文翻译为“萃思”),它对本书提倡的“逻辑创新思维法”有重大影响。
所谓TRIZ,是由苏联科学家阿奇舒勒在上个世纪发明的一套关于创新的理念和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发现系统里的矛盾来实现创新。
为了定位并解决系统中的矛盾,阿奇舒勒设计了一系列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矛盾矩阵、40个创新原则,以及系统效应分析等等。
其中特别有意思的是矛盾矩阵,它能帮创新者找出技术上的矛盾点,然后根据40个创新原则,找到解决矛盾的方向和策略。
用这些工具,创新者就能有条不紊地分析问题,然后搞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来。
矛盾矩阵是基于39种技术参数来排列的,这些参数之间可能会相互冲突,比如重量和强度、速度和成本、可靠性和复杂性等等。
用这个矩阵,创新者可以找到问题中互相冲突的两个参数,然后查看它们交叉点上的建议,得到解决矛盾的灵感。
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设计一个东西,既要强度大,又不能太重,矛盾矩阵可能会建议你,用复合材料或者改变结构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
再比如说,有家电器公司想设计一款新的节能冰箱,就会面临提升冷却效率和降低能耗之间的矛盾。
按矛盾矩阵的思路,先定位冷却效率和能耗之间的冲突点,然后查阅矛盾矩阵,就能找到一个或几个解决问题的原理;
比如用能量转换的方式来提高能效的同时保证冷却效率,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会带来一些新的设计思路。
TRIZ理论的方法和步骤,充分体现了创新是可以工具化和程序化的。
因为只有把创新科学化、逻辑化,才能提高创新的规模和数量,解决创新不足的问题。
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
要使创新摆脱孤立、偶发的状态,该如何看待创新?
过去人们通常认为,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创新者扮演着冒险家、发明家的角色;
创新是一个搜索的过程,创新者应该被看作勘探家。
这样看来,创新就没那么神秘了。
比如,发现了电磁感应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是经过近10年的不断实验,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在1831年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再比如,莱特兄弟在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可以稳定操作的飞机之前,也经过几百次的试验和探索。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爱迪生,在发明实用电灯泡之前,也测试了几千种不同的灯丝材料。
这都说明创新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需要不断积累的。
把创新看成一种探索过程,对于指导我们如何去创新非常重要。
首先它告诉我们,所有未来可能被创造出来的东西,理论上看都已经存在了,就等着我们去发现。
其次这表示,创新的不确定性并不在于我们能创造出什么新鲜玩意儿,而在于我们能否比别人先找到那些创新的方法。
还有,这意味着创新的任务就是要用高效、有逻辑的方法,在巨大的可能性空间里找到真正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创新就变得更有条理,更容易操作了。
这样看来,那些通过有目的的探索来追求创新的人,也不应该叫他们发明家,而应该叫勘探家;
就像是那些寻找石油、矿石的勘探员,或者是在丛林和大海里寻找宝藏的探险者一样。
这样重新界定创新者的角色,能激励更多的人尝试创新。
因为这样看来,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者,只要踏进一个未知的领域,开始寻找有价值的东西就行。
它还意味着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创新能力是可以提高的,任何人只要遵照一定的流程和方法,都可以成为创新者。
用逻辑化的思维看待创新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应该的。
把创新看作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增加我们尝试创新的思路,也能提高我们参与创新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