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习焦虑的产生
不想学习的人每天被各种心灵鸡汤灌的既想学习又想偷懒,于是产生很大的学习焦虑症。学习会感到力不从心,不学习又会于心不安,纠结矛盾的心态会用些豪言壮语激励自己。在勉强坚持几天后,学习热情会逐渐消退,可能还会选择性忘记有学习这回事。只是在某个时刻突然想起还要学习,下意识的不是马上行动,而是尽量找借口自我安慰,为自己的不学习找借口,找心里平衡,不让自己感觉那么难受。于是学习这件事终于可以放在脑后,坦然的恢复正常的依然习惯的生活节奏。
2 被动学习
被动学习说明自己还没有行动目标,只是由于外界压力或者为了让自己显示正处于学习状态而学习。这样的学习花费时间不少,但是专注性不够,效率低,持久性差。被动的学习有可能驯化成主动的有持久动力的学习。这种转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把被动的无目标的学习转变成有目标的学习,就要在学习中不断找到自己的前进动力。由于有学习目标,所以学习的任务也很好确定,学习材料的选择也很清楚,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漫无目的学习。
3 错误学习模式
看书学习一定会产生效益吗,我们看看那些大量的中学生就清楚了。他们天天起早贪黑在老师的压迫下努力学习,可成绩越来越差。学生只是在家长学校的逼迫下不得已把自己的时间都耗在教室里。做着与学习无关的行为,无聊的消耗着个人的青春。
4 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
知行合一,需要我们其实不必读那么多的书,关键是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一步的难度之大,相信每个学习者都体会颇深。自己认可的一个道理,比如健身跑步对身体好,可是执行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一个人的意志力提出相当高的要求,我们跟着正确的方法做,但时间这个敌人会轻易打败你。
5 全身心投入的学习
由于天然的惰性,全身心投入是最容易被激励的,也是最容易放弃的。全身心投入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不计成本,不计时间的投入是学习的最基本品质,没有之一。如果在自己感兴趣或者擅长领域,比如我喜欢的象棋、排球方面每次无论时间怎样的度过都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打球时只能看到太阳要落了,看不太清楚了才恋恋不舍离开。每次象棋晚上看到周围已经大亮了感觉再玩不太像话才退出。这两项兴趣不是开始就有的,也是在玩的过程中慢慢的形成自己最核心的兴趣。只是这2项虽然兴趣浓厚,但水平一般。所以在全身心投入的基础上要继续向前走。
6 自我可控的学习
对于完全有兴趣的事情,我们也不一定就能发展的很快很好。剖析原因还是只是在体验玩的爽的感觉了。注重表面的兴趣,注重精神的放松,并不能使自己在感兴趣领域的快速进步。要想在某领域有较明显的进步,时间的分配和完整性学习非常重要,也就是自我控制学习流程,不要被肤浅的愉悦情绪所左右。控制学习时间,把握思考的深度,逼迫自己完成每天快速成长所必须的任务。
选择不同会让我们的价值观不同,更让我们的行动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以前看到有人说文章必须有字数的要求,我看到后就给自己限定了1000字的要求。而后一段时间有看到一个说法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文字越短越好,这样还能节约别人的时间。也让自己感觉好有道理。所以坚持几天的1000字立马就放弃了。接下来的文章写的感觉轻松了不少。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都能瞬间打动我,让我轻易做出改变,说明了什么?很明显,是自己意志不坚定,更是自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分析出两种相反观点的背后的逻辑,没有看清写作的本质和真正的意义。
试着分析一下,写够1000字,就意味着花的时间可能是500字的2倍多,自己根本没有那么字要写,逼迫自己只能狗尾续貂,画蛇添足,为凑够1000字绞尽脑汁。而随性写作可就简单多了,几百字甚至几十字就能写出一篇意思完整的留言。看看很多文章都不过是几百字的豆腐块,而且获得的点赞很多。所以很快就说服自己随大流,几分钟写完。提交文章的那一刻心里还是感觉挺爽的。现在在网上各种留言被采纳的几率提高了,这也是自己切实进步的结果。
又发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写作的目的到底为什么?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写了多少多少篇了。想想心里越来越看不起自己。道理早就知道了,写作的目的就只有一个,为了自己的成长,为了每天进步一些。那些外在的虚幻的表扬和自己的进步相比,算的了什么。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写好简书文章和专业论文随笔。开始阶段写作的难度很大,现在流畅多了。专业论文写作方面还不太熟练,写了两篇,自己看也不太满意,更别说能发表了。只是想坚持写作,写好文章是早晚的事情,慢慢向前拱吧。
一句话,自我控制的学习不仅读书,读好的文章,更要进行写作,还要把想法转化为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