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坐在中央公园旁边的米其林吃一顿,是20岁时天真的想法。那时听说米其林作为卖轮胎的,却有本事评遍天下饮食,让多少饕餮食客为之痴迷,让多少傲慢的大厨胆战心惊,不明觉厉。那时的我,还是一个穷的叮当响的交换生,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咖啡店顿足懊悔,为刚刚丢掉的有着50欧现金的钱包郁闷不已。然而,受到了一句waiter地夸赞,就又开花了一样,偷偷地在账单背后写下了一张to do list:去纽约吃米其林看百老汇歌剧,去佛罗伦萨寻觅文艺复兴的印记,去加州一号公路上追寻落日……总之,就是要环游世界。也曾碰到过正在gap year中的澳洲学生,问下一站在哪里,不知道,问还要漂流多久,不知道,只知道饿了就去打工,攒足了钱又继续出发。那样的洒脱,好像骨子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我们,又学不来。
2
恍惚之间,差不多又是十年。偶然想起那张to do list,虽然账单早已不见,内容还印在脑海中。经不住嘴角微扬,内心的小得意就像回到了少女时代。这十年,我从未刻意计划过一次越洋旅行,而是依赖于各种访学机会,不知不觉打卡完成了这些小目标。我在中央公园旁边的米其林餐厅吃了意大利面,着盛装,品尝到了食材在舌尖开花的体验。我在加州一号公路的路边狂奔,追逐着落日一点点沉沉地下山,拉下了长长长长的影子。我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美术馆流连忘返,为邂逅了一名意大利小哥而小鹿乱撞。当完成了这些打卡之后,我突然发现,如果能以吃米其林的心态对待每一顿食材,如果能以追逐加州落日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傍晚,如果能以邂逅意大利小哥哥的心态对待每一次相遇,即使是在熟悉的地方日复一日地重复工作,生活也变得更加深刻而生动了。
3
也看过不少公众号,推崇所谓地“自由”和“洒脱”,事实上是建立在辞职和穷游的基础上的。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无可厚非,但却不值得作为一种价值观四处宣扬。世界的丰富多彩,与日常俗务的琐碎,并不必然是非黑即白的关系。如果心存世界,世界就在心中,周游它就是或迟或早的事。如果心存怨念,世界只会成为一个触手不可及的彼岸,即使踏上陌生的土壤,也未必看得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欣赏得了不一样的美食,毕竟我们的中国胃如此强大,我们的文化内核是如此顽固,十天半个月的旅行,除了留下一些游客照之外,就只有买买买的空虚了。
4
什么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旅行观?“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大巴团,买买买买遍全世界的购物团,计较每一分钱支出的穷游团,各有各的游法。然而,拍照团虽然热衷于拍照,却浪费了用心观察和感受外部世界的绝佳时机;购物团虽然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遭到了不少当地人的怨言乃至抵制;而穷游团更不用说了,抠下的每一分钱都意味着不尊重对方文化,换来的是侧目和鄙视。这样真的能够换来愉悦的旅行体验吗?
我想,有一种游法,是最能给我们带来精神愉悦的方式。忘掉拍照吧,忘掉购物吧,忘掉中餐馆吧,就是单纯地体验,像一个当地人一样生活。去逛当地的农贸市场,尝尝最新鲜的食材;去当地的咖啡馆喝一杯,交一两个本地朋友,听他们谈论天气、环境和就业市场,开怀地笑,热情地生活。去最热闹的街心公园走走,听听街边艺人的演奏,打开眼睛感受周边空气的流淌,竖起耳朵聆听所有新奇的声音,启动嗅觉去闻一闻陌生的气味。哦对,还有当地的vintage市场,那些惊奇的好物,穿越了多少时光和主人,才呈现在面前,是历史,也是重逢。回去之后,给新朋友写邮件,热情地邀请对方来中国做客,把自己看成世界公民,世界的主人,而不是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便宜的过客。这样的旅行,无需辞职,也无需穷游,因为可能一两次就足够,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