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星期日中午,太室山,晴间多云
01
快要爬到峻极峰的峰巅时,那个七岁的小孩儿说什么也不走了。
“你就会骗人,什么时候到山顶呀,我不爬了,我要回家”,那个孩子一屁股坐在石台阶上,瘦小的身体抱成一团,气鼓鼓的脸扭到一边。
“真快到了,你看也就再一二百米了,”我已经口干舌燥得难以找到一口唾沫。
“你说了多少一二百米了,你骗人,我不爬了,”他义正言辞地揭穿我的谎言,我尴尬笑着,难以反驳。
“这回是真的,你看,就在那里,站在那块石头上,可以俯瞰群山,看到很棒很棒的风景”,这回确是真的,我也确看到了峰顶乱石间熙熙攘攘的人们,但说惯“狼来了”,自己都先有了些心虚,而不再有半分即将胜利的喜悦。
“我才不要爬上那座破顶峰,看那个破风景”,那个小孩愤愤地说,“我就想回家,去找妈妈。”
现在这个高度,已是这个孩子登山的极限了,在这个极限之上,所谓的顶峰、绝顶、至高点、巅峰、山头、最高海拔,这些文艺的、学术的、现实的、理想的目标,对他都已统统失去了诱惑力。
只有妈妈才是天堂,可惜她不在身边。
然而,我们费劲千辛万苦追寻而来的地方,就在几步之遥的那边,我不知道,这个时候,做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该怎么做?是该适可而止地转身离去呢?还是该誓不罢休地走下去?
但不管如何,都该给这个孩子一点点耐心,陪着他歇息、等待,而后或坦然面对地选择离开,或心怀喜悦地走向终点。遗憾的是,在最后的关头,我丢掉了那最后的一点点耐心。
同样也是走得筋疲力尽,说得口干舌燥的那位父亲,在那一瞬间发火了,他在最后的胜利面前,露出了狰狞的嘴脸,声色俱厉地命令那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跟着他,走到那个终点。
……
后来和同同一道爬过许多山,也和他一道面临过许多这样的时刻,我也问过同同许多次,如果最后的那个时刻里,不继续爬上那座顶峰会遗憾吗?
他说,“会,当然会”。
他说他其实很感激,我们最后的坚持,让我们在那些峰顶留下了足迹,他并以此为骄傲。他说如果在最后时刻里,没有登上自己心目中的目的地,那他记忆中的所有的努力都将黯淡。
但这,不能减轻我内心的愧疚,我至今还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当年的粗言厉喝,它在我记忆中无法遏制地共鸣回响着,这样的回响随着时间的绵延而越发的尖利刺耳,越发的丑陋,以至每次回忆都会留下一爪抓痕,让人面红耳热羞愧难当。
其实在那一时刻里,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色厉内荏的国王,心机费劲之后,在大胆的忤逆者面前,只剩下了气得发抖地高高举起,那根百无一用的权杖,然后将它重重地捶在地上,以示权威尤在。
然而此时的内心也如那年迈的国王一样的虚弱与疑惑,我近乎颤抖地在问自己,你这是在做什么?
当然,这样的威吓对那样年纪的孩子还是很管用的,同同在这样威吓下,慢腾腾地启动了他前进的链条,他夸张地表演着疲惫的步态,我知道,他的疲惫是真实的,而他的夸张就是抗议。
我们就这样默默走过烟火缭绕的伏羲庙,劳累得有些麻木地走向山道的尽头,走向那个山风猎猎的最高点,走向那个曾一路向往着,如今却满怀忧伤的众峰之巅。
02
那个最高点上立着一通青石碑,石碑的上半部已经折断了,只留下残缺的下半身,上边赫然写着两个字——峻极。
“嵩高维岳,骏极于天”,此句取自《诗经》,也是嵩岳绝顶得名的由来。站此峻极绝顶之上,头上再无阻碍、清澄碧澈的一片蓝天,浩浩荡荡,了无边际。苍穹之下,嵩岳诸峰尽收眼底,有如波澜壮阔的海洋,茫茫无尽。
同我一道站在山巅上的同同,依旧再和我赌着气,他说这里的破风景一点都不好看。
我告诉他《水经》中有云,“……昆仑之墟,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嵩山绝顶,直下可接……”我说这些,他听得云里雾里,我问他,知道大地的中心在哪吗?他头摇得跟拨浪鼓,我说,“在古人的认识里,我们的脚下,便是大地之中心”。
“真的吗”?这回他惊讶了,嘴巴夸张地张成了个O字,一览无余地露出那个小豁牙。我说,“不是”,“就会骗人”,他说着,依旧鼓着嘴生气地把脸扭到一边,我将他搂到身边,和他说,“古人不知道呀,他们认为这里就是九州的中心,可以联通神明”。
我贴着那个小耳朵,轻声问,“你有什么心愿吗?快许一个,这是神给到此者的犒赏呦”。这个七岁的小孩儿认真地想了想,而后害羞地贴着我的耳边小声说,“我想立刻见到妈妈”。
我闭上双眼,双手合十,神神叨叨地默念了许久,而后显灵一般,突然睁开了眼睛,用河南话儿对那个小孩儿说,“神说,娃儿要见亲娘嘞,中,中,回去吧,回去吧,不送嘞,不送嘞”。小家伙先是吓了一跳,而后捂着豁牙的小嘴,咯咯笑个不停。
没按计划从卢崖瀑布下山,那路风景应是不错的,但太过漫长。当然我们也没有原路返回,而是走了和徐霞客先生一样的下山路线,从伏羲庙一侧的小路转到人迹罕至的后山,而后从那里下到法王寺。
关于这条路线徐先生写得非常精彩,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视,吾足不容求处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过无极洞。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小屋。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所称“嵩门待月”也,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大抵如此吧,路极险峻,景亦渐奇,一峡道穷,复转一峡,只如今路要好走许多,因而更是钦佩徐先生当年之勇气。这一路人际寥寥,因而山谷空寂,叶落有声,倒是同同又来了精神头,与他一路谈说天地,纵论古今却也不觉寂寞。
如此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走到了法王寺,波早已开车到那里待着我们了。母子相见,欢喜无尽,将我扔在一旁的热情相拥,将我扔在一旁的谈笑而去......还好车上有我的位置,我如旁人一般,无趣地上车,无趣地躺在后座上望着天,听他们热闹地互述奇遇。
即便车停在大门口,也没有去拜谒那座金碧辉煌的法王寺,不是不想,是腿都软了。车过四里地外的嵩岳寺时,还是犹豫了,最终拉着百般不愿的同同,去看了那座我们国家最古老的砖塔。
而后呢,依旧赶到前一天吃烤鱼的地方,继续吃烤鱼,畅饮到天黑。
《嵩岳笔记》推荐阅读:
《岳衡笔记》推荐阅读: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