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的年代,人们刚刚结束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生活算不得快乐。而华胥氏的年代却被后人追认为无忧无虑的极乐世界。
战国文献《列子-黄帝》中记载了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的故事。黄帝掌管天下十五年后,深受百姓拥戴,于是就调美味、兴歌舞、养身体。反而肌肤枯焦,头脑混乱、心绪恍惚。于是离群索居三个月,梦游到了华胥氏之国。这个国家没有老师,官员,百姓却没有不良嗜好;百姓不贪生,也不惧怕死亡,反而都能颐养天年;他们不偏爱自己,也不疏远外物,所以没有爱恨情仇;不懂得背叛,也不会逢迎,所以不存在利害关系。无所爱惜,所以无所畏惧,不怕水溺火烧,即使刀砍鞭笞也不会受到伤害。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遮望眼,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动其心,山谷不阻其行。完全是在神行啊!
战国文献《庄子-外篇-马蹄》,以伯乐驯马为隐喻,批判了所谓圣人的治,认为他们矫造礼乐,标榜仁义来约束百姓。揭露了仁义礼乐的蒙蔽性,虚伪性,主张无为,主张取消一切制度,摒弃假仁、假义等大伪,让社会回归原始的自然本性。这篇文章提到了华胥氏的年代。人民宅在家里,不知道干啥。出去走走,又不知道要去哪里。那就边吃边玩,鼓着肚子到处游玩,过着朴素逍遥的生活。而等到所谓圣人出现后,勉为其难地去倡导所谓仁,竭尽身心去追求所谓义,繁杂琐碎地制定礼仪,放纵无度地追求靡靡之音。人民开始迷惑与猜疑,丧失了朴素的自然本性,开始竞逐私利,天下也开始分化。
从这两篇先秦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华胥氏的传说在先秦就已有流传,并且被认为是极乐世界。华胥氏,可能是燧人氏的后代,也许是妻子,因为有文献记载“伏羲氏,燧人之子”。她的一双儿女就是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黄帝梦回的那个华胥氏之国所在位置有多种说法,最受认可的是西安蓝田县,县内还有华胥陵留存。
华胥是一个特别能跑的女汉子,在华胥之渚发展壮大后,她的迁徙路线大约如下:
1)带领族人从华胥渚西迁至甘肃天水,并在此发明了彩陶。
2)返回陕西,回到了骊山南麓蓝田县附近,据说华山的华字就是这一时期带过去的。甚至后来的华夏,中华也有学者认为来源于华胥氏。
3)向东迁徙,一支沿黄河南岸入中原,一支度过黄河达到汾水流域,在汾水与燧人氏通婚受孕(一说燧人氏为临汾姑射山之神)。
渭水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定西,主要流经天水、关中平原上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最终在渭南的潼关县汇入黄河。汾水是第二大支流
4)回到华胥渚,后人一般相传华胥是在这里履大人迹而感应受孕的,因为那是一个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年代,后人编写神话,以示伏羲不是凡人,或者让传说合乎后世的礼仪。
5)又去了成纪(甘肃天水秦安县),并在此生下伏羲,几年后,燧人氏赴成纪看望妻儿,华胥又怀孕生女娲。
6)一家三口又返回到华胥渚,而华胥终老后便埋葬于此并祭祀(不过华胥陵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筑成,因为之前墓不封不树,不平地起冢。)《蓝田县志》记载:“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
华胥氏的足迹,以华胥渚为中心,西到天水,东到临汾,足迹遍及了整个关中平原。也许是因为像列子、庄子所描述的,他们那个年代过着逍遥的纯天然生活,可以鼓着肚子到处游玩;也许,是迫于当时的河水泛滥,他们不断地寻找更加宜居的生存环境。
关中平原,仿佛茫茫秦岭的掌中明珠,被包裹在秦岭与渭北山系之间。再往北还有黄土高原作为天然屏障。泾渭之间又冲积出沃野千里,富饶肥美。早在战国时期,就被苏秦称为“天府之国”,汉初张良则用“金城千里”来劝谏刘邦定都关中。可见关中平原在农业、军事上的天然优势。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取义“四关之中”。当时西边有“川陕咽喉”大散关,是古时西出甘肃,南下四川的重要关口,在今天的宝鸡;东南有武关,是战国时候秦楚的分界,在陕西商洛;东边有函谷关,是秦国通往山东(崤山)诸国的重要关口,今天属于河南三门峡市;北边有萧关,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关中的重要关口,在今天的宁夏固原。后来增建了东边的潼关,金锁。
在这八百里秦川间,百万年前,便有人类活动。在西安蓝田县,考古发现了在中国仅晚于云南元谋人的蓝田猿人化石,同时还发现了大象、熊猫等南方动物化石。
西安蓝田县,以周礼“玉之美者为蓝”,在战国秦献公时期得县名蓝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就是蓝田玉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