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楸山中的古村落
文/狼烟诗影
四月清幽芦竹长,梨花谢时留菲芳。花楸山绿绮尘绝,一缕春风作醉妆。四月,春风余影,绿萝染色,踏着翠溪浅夏,邛崃田野调查组一行四人,走进花秋山,寻访历史的遗迹,虔议文化的根茎。
“花楸山,”位于四川盆地边缘,青藏高原的第一阶梯处,浅丘地貌带,森林覆盖百分之九十九,也是远古时“古濮人”发源地通蜀的必经之道,古时统称“蜀山,”史记称“蜀山氏。”曾出土有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石斧、石刀”等多件石器。距离邛崃市以西平乐镇辖属地,约二十多公里处,曾以遍地生长有众多的“花楸树”而得名,四月,也是花楸树开花的季节,花色粉红,开满枝头,甚是好看。有天然茂密的自然生态林,分布着大西南地区众多珍稀植物,其中,“竹林”最为浩瀚壮观。进入花楸山,途经中华山,就走进了“万亩竹海。”山岚沟涸的野花蔓藤,装饰了竹林的清幽,翠溪清泉,嵌裱了古诗的绝句。沿着弯曲而陡峭的水泥路,顺着溪流小径,便走进了深山绿野中的花楸村,“李家大院,”就在青山绿水的花楸山中。站在李家大院门前,就等于站在山顶的观景台上,俯瞰花楸村全貌,浅藏在翠山里的古村落尽收眼底。之前了解的信息在清时期,这里的人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造纸作坊。”清光绪皇帝曾赐与“皇恩宠锡”之龙扁。从中华山到花楸山有五公里距离,这一带曾经寺庙众多,其中“甘岩寺”为花楸山”规模最为庞大的寺庙,虽然甘岩寺在花楸山上,但寺庙沙门却在五公里外的中华山下。传说甘岩寺和天台山寺庙的规模有一比,可惜明朝末年,被张献忠烧毁,而今只留下遗址。
平乐古镇花楸村和官田村都有“李家大院,”属典型清代木结构中的经典古建筑,五十多级“之”字型红沙石砌成陡峭的台阶石梯,通向李家大院的“龙门子,”既增添了院落美观,又可防匪贼之用。房屋属西川典型四合院古建风格,高大祥和古韵,“龙门子”木雕饰有人物花鸟图案之精美甚赞。进入李家大院,宽大的天井院坝,也是红沙石板铺成,长约三十多米,宽约二十多米,阁楼花窗,也是花鸟人物雕饰。四合院内,院坝之大,已达六百多平米,一个四合院房屋就多达三十多间,在四川地区也及其少有,长住李家大院里的有二十多人,其中八十岁以上老人就有七八个,李家大院的李显书和七个位老人闻知我们到来,就给我们讲起了“李家大院”的前世今生。
据老人们讲,他们祖上可追溯到明朝万历时期。当时来川始祖叫李存辉,山东人。明朝万历年间,被奸臣陷害后为了保命,逃难入川,隐居在这里已有四百多年。这几百年来,李家一直在花楸山上种茶、造纸为生计。到清光绪时期,李家后裔李洪楷他兄弟李洪明,李洪勋等四兄弟经营造纸有方,发展迅速,提高创新造纸工艺,便将李家造纸业做到李家之巅峰。李洪楷是李家的老大,也是李家能人。李家从当初的一家造纸作坊发展到数十家造纸作坊,可知他的能力之强,至今也是李家的荣耀。也是李洪楷从小资本到大资本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因李洪楷依托花楸山的天然“竹”资源,把小纸坊做成大纸坊,再从造纸坊到经营纸业的转变。在经营转变中,李洪楷自己家造的纸三年不卖,把纸积蓄到一百担后,一齐卖出去,一下就达到一大笔钱,李洪楷便将这一大笔钱用来买花楸山一带其它农户造的纸,然后再卖出去。这样,李洪楷既又造纸,又做买卖,经过56年的经营,为李家修建了近两千平米的几个四合院。清光绪时期,李洪楷捐资修建了当时邛州南河上600米长的“老南桥”、“洪福桥”和“十里桥。”也为途经花楸山十六公里的茶马古道出资铺上了石板路,还捐修了大大小小的石拱桥甚多。也是因为李洪楷的善举,让大清帝国给予了李洪楷的高度赞赏。清光绪皇帝还专门为李洪楷赠送“皇扁,”赐与“皇恩宠锡”金扁荣昌,被大清光绪皇帝宠爱有佳。当时的李洪楷也被朝廷策封“正六品”官员,但李洪楷并没有去上任,因李家祖训,后裔不得为官。当时李家有四兄弟,因造纸,成了当时邛州有名的企业家,也成了当时“邛州府”的名人。至今,光绪皇帝亲赐的“皇恩宠锡”之龙扁,还挂李家大院正堂屋之内。从而,在清代,李洪楷的造纸工业为四川邛州府增添了企业经济的历史光环。也带动了清代邛州工业的发展,让“邛纸”走出邛州,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从平乐古镇的花楸村到官田村,遍布李姓人家,他们以造纸、种茶、经商,造就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名号。官田村“李家大院”老人李正燊告诉我们,在清代,花楸山片区能人辈出,有专门造纸的;有专门营销竹纸的;有种茶的;有专门营销茶叶的;于是,花楸山的“花楸茶”便走向全国。康熙帝喝了“花楸茶”后赞不绝口,于是,从康熙时期起,邛崃花楸山的“花楸茶”就成了“皇家贡茶。”故而今天我们看见的官田村李家大院,要爬七十二台阶才能进入李家大院的龙门子,至今三个四合院,七十多间房屋保存完好,那排立在台阶两边古老而沧桑的石狮子,便是花楸山古村落历史繁荣的见证。
说起“花楸茶,”花楸山的民宿老板雷霞女士给我们讲起了“花楸茶”的历史和做茶工艺。她丰富的企业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把花楸山古村落的植物、地理、历史遗迹,淋漓尽致的讲了一个遍。雷总虽不是花楸山本地人,却对花楸山的植物、水质、茶树、茶叶,和花楸山三十平方公里的人文历史,宗教寺庙,历史典故,较为了解。雷霞女士也邀请我们参观她在花楸山风景区投资千万元建的民“竹上花楸、竹外花楸、竹下花楸,”和有着“天下第一圃的”康熙时期“花楸贡茶”遗址地。她那民宿以人性化设计、自然生态的民宿摆设,显示了高档次的休闲住宿场所,也提升了花楸山的知名度。
在花楸山之行中,能见到保持如此完好的清代经典古建筑和古村落,确实少见。还有那些众多古造纸作坊遗址、石壁、石刻、古寺庙遗址、溶洞,和流传甚广的远古民间故事,可以充分说明花楸山曾经的繁华与辉煌历史。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