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3岁,工作10年。22岁研究生毕业,23岁加入四大工作。还记得刚加入公司的那天,那些前辈们看到我们这些应届生就会发出一声感叹,你们好年轻啊,我们老了!
说真的,那时候我从未感觉年轻有多好,我甚至觉得他们的感叹有那么一丝矫情。那时候的我才不希望自己是职场上的一张白纸,连同事们随便讨论点跟工作相关的内容我都恨不得把耳朵伸过去抓回点什么,期待着能在我的白纸上写满各种工作技巧,早日成为牛人而不是新手菜鸟。海绵一样的吸取着各种知识,不知疲倦的工作、加班,做着有一天我也要月薪2万的梦。
眨眼之间就是10年。这期间我离开了四大,帮人做过ipo,也在企业里面做到了高级财务经理的职位,我当年的2万梦几年前就已经达到,但我却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疲惫和迷茫。我觉得自己停止成长了,我有中年危机了。于是我离开了上一家企业,加入了BAT。然而接下来的这些日子,被年轻人冲击的日子,把我打的措手不及。
互联网企业的员工群体真的年轻,这些90后甚至是95后的小年轻们即便在公司也彰显着自己的个性,从时髦头发颜色和发型,到背后手臂脚踝的纹身,个性的外形并不影响他们工作的热情和智商,工作起来依然是不要命的拼命三郎。对新知识的热情可以用如饥似渴形容,加班好像永远不知道累。相比之下,我忽然觉得自己老了。虽然我依旧有对新知识的渴望,但是愿意为之付出的决心变小了,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充满了电。我把它归咎于年纪大了以后体力的消减。后来我渐渐发现这绝不仅仅是体力的差距,而是心态。一个工作了10年的人真的会有职业的疲惫期,就是希望自己以前的经验可以换来更少的付出和更大的收获,幻想着可以不再加班,收入却可以年年升,心态在一天天不由自主的变懒。而现在这个充满着变化的世界,我们每周要经历的新事物面临的新情况可能比父母工作一辈子遇到的变化都要多,我们在很多事情上的经验主义随着这种多变的世界在变相贬值。如果不保持一种active的状态,其实很快就会被新一代人超赶。
工作的前10年拼的是学历和才智,10年以后做事的心态会越来越多的影响你。有一种病我把它称之为“好学生心理”,就是有些人自负又自卑。对自己总是不满,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但又总觉得自己应该要做得比任何人都优秀。上进是好事但是过了度就是一种病态。不允许自己犯错,哪怕是无伤大雅的小错,甚至是不允许自己做的事情不完美。常因为一件事没处理好而耿耿于怀,任何工作到他手上都可以做得苦大仇深。我自己就有这种病。这种病让人无法集中精力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因为你会觉得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重要,哪怕有其中一件没做好,你自己也失败了。于是你会被困在各种无关紧要的的事情上痛不欲生,而老板只知道你是一个勤奋的员工,聪明与否却说不上来。这种病人经常高开低走,就是一开始工作的时候凭着笨鸟先飞的勤奋比其他人跑远了几米,但是不懂得在之后调整节奏,越跑越累,越跑越慢,却时刻记着刚开始我是领先的!我一定要咬牙坚持!于是状态只会越来越低迷。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别把自己陷在“好学生心态”中才能走的更远,不然终有一天会把自己压垮。如果所有事情你必须一直咬牙才能做,有时候真的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方法错了。生活不应该是永远咬着牙。
我发现新一代年轻人中有“好学生心态”的人的比例比80后要少。他们更专注于对于事情的兴趣本身,思维更开阔,他们除了在乎别人对我工作能力评价如何之外,还有在乎很多多姿多彩的生活内容。不得不说这一代人心态上很多方面比我们更进步了。
我喜欢跟90后聊天,他们有一种对生活的激情,是我曾经拥有却随着岁月渐渐在消逝的。他们还有一种我不曾拥有的,对于生活中的失败的豁达,他们愿意接受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或许由于成长过程中经济条件的差异,我觉得80后对于工作比90后有更多的功利心。如果80后可以保持着10年前一样的生活热情和好奇心,我们真的可以活的比现在更自在。生活其实在越来越好,变坏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