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小到大的认知里,两个人走入婚姻,是因为年龄到了。
因为我妈就是这么给我说的。她跟我爸到了28岁,在这个他们的同龄人都已经有娃的年纪,匆匆忙忙的结了个婚,生了个娃,也就是我。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被当时的舆论压力上赶着催出来的。
那些所谓的“爱情的结晶”一类的形容词,都不是用来形容我的。
我从来都不知道父母是相爱的,他们两个,每天连话都不说几句。
那些说出来的话,都变成争吵了。
水电费忘记交要吵,妈妈没有做午饭要吵,爸爸晚上回家太晚要吵,没人洗碗刷锅要吵,衣服在洗衣机里放了一个星期要吵,就连我早晨起床困难也要吵。无论是多小的事情,到他们俩那里,就一定会吵起来。
然后他们就不会再说话,有的时候一个星期不说话,更多的时候一个月不说话。
如果有什么事必须要沟通,那一定是以争吵的形式,然后再进入下一轮的冷战。
于是,我一直以为这就是父母间正常的相处模式。我也从来没有扮演过他们冷战时“和事佬”的角色。反正他们,长久的不说话,我也早已习惯了。
所以我也不爱说话,也害怕主动和别人说话。总觉得,开口就是争吵,闭口就意味着开始冷战。那我真的还不如不说话呢。
我小学的时候,就特别羡慕那种能自然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同学。
每次新学期开学第一天,班主任组织同学们上讲台进行自我介绍,我都特别害怕下一个被老师点到名。
如果登上讲台,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讲台下每一张看着我的面孔,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出我的姓名。
我习惯了长久的沉默,以至于英语课上老师拿我举例:“She is quiet”。
下了课同学们出去跳皮筋,我都是被别人硬拉着出去的。
我一直幻想学校能够举行“谁先说话谁就输”的游戏,这样的话我一定会赢。
那个时候就以为这是最好的人际交往形式,是我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不说话,就不会吵架,就不会冷战。
我不想跟你有太亲密的关系,只求在跟你沟通的过程中不会吵架。
所以你跟我说的话我通通不会在意,因为我不想跟你有冲突。
如果你讨厌我、不喜欢我,这样最好了,我就不用耗费力气思考该怎么说话才不会争吵。
初中的时候,收到同班男生塞过来的情书,草草看完后,扔到垃圾桶里,连回复一句“我们现在要以学习为重”的胆量都没有。
高中的时候,喜欢的男生发来长长的短信说“我喜欢你”,我害羞地答应了他,却在他要牵我手的时候狠狠推开他。
在我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擅长冷漠,拒绝,不予回应。这是对我来说最安全的人际交往,我把自己放在小小的蜗牛壳里,需要的时候把头伸出来,通常时间就缩在小小的壳里。
我不需要什么安全感,我的安全感就是我的蜗牛壳,我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