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课堂上,刘老师提起“达克效应”,顺带讲了一个笨贼的故事,引起我的兴趣,课后普及了一下有关“达克效应”的相关知识。
世上最笨的贼引出了“达克效应”,这个故事竟然引发了一个心理学概念的产生。
在1995年的匹兹堡,有一天两家银行同时遭到一个人的抢劫,这个人特别奇怪,一点掩饰都没有,特别大胆,什么伪装都没有做。警察马上调用录像,一看面部特征,一目了然,一下子追踪到这个人住在哪。警察敲门,开门的正好是他。他特别奇怪地看着警察,说:你们怎么会找到我?我明明在脸上涂了柠檬汁! 原来,这个人抢劫之前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他听说如果我们用柠檬汁在纸上写字,加热以后字迹就消失了,之后再加热才会出来。所以他想,我脸上涂了柠檬汁大家就看不见我了,我就去抢劫吧。
一个人竟然能无知到这个地步。 康奈尔大学两位心理学家对这件事萌生了兴趣,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叫“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获得了2001年的“另类诺贝尔奖”,有很大的贡献。 “达克效应”给了我们一个结论:一个人觉察不到自己的无知、会低估别人的水平,还会觉得其实是别人无知。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寓意:无知者无畏。
生活中达克效应无处不在:只看到他人做事过程中的不足,便以“专家”姿态自居,高谈阔论地给予一番教诲;一知半解的家长头头是道地给孩子讲题目;大肆给孩子讲多读书的道理,等等。
达尔文说过:无知比博学更容易产带来自信。确实是这样,越是浅薄和无知的人,越自我感觉良好。越是博学多才的人,越容易谦虚低调。方言所讲的“满罐子不晃浅罐子晃”,这些,都是达克效应的现实体现。
越是认知层次低的人,说什么都言之凿凿。认知层次越高,越懂得事物的关联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因此,也就容易自我怀疑,因为怀疑,才能有更多的发现,不断促使自己进步。而认知层次越低,越容易自我满足。即使别人比他优秀,也看不出来,更谈不上自省和向他人学习了,因而产生一种盲目的自信。
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
“达克效应”的解药
避免“达克效应”,解药就是,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才能明智地认识到自己到底有多无知,近而通常学习和成长弥补自己的无知。
一是通过阅读塑造精致脑回路。我们在大脑当中存在着一个阅读脑区,这个脑区具有可塑性,就像我们跑步的时候像肌肉一样是用进废退的。
二是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阅读可以重塑我们的神经元和大脑结构,从而可以提升我们一个人整体的认知能力。
三通过阅读激发创造性思维。我们的阅读脑区和我们创造性思维脑区是紧密相连的,阅读脑区越强,创造性思维脑区也越强。
四是勤思考,打破无知。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激发思考,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来打破无知。
当下这个时代,各种新概念和趋势层出不穷,我们尤其需要加强自己对于这些无知的防范,防止掉入无知的陷阱。怎么做?只能把自己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一些基础的信念和智慧之上,这样的信念、智慧、洞察,只能从一手资料中来,只能多阅读、多听作者怎样说,通过阅读做到思考,调动思考功能,与最聪明的人的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