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
……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内也。”
選自《論語·季氏》
季氏,即季孙氏(季康子),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
颛臾,鲁国境内的一个小国,附属鲁国。
冉有,名求。他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弟子,当时是季氏的家臣。
古时是相当尊师重教的,作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和子路,公务完毕后先得来拜见老师,然后才会回家。
这篇文章就是记录下了孔子通过对话,责备弟子没有尽到阻止季氏讨伐颛臾的责任,同时表达了他反对战争,建立理想社会,以“文德”来使“远人”归附的思想。
孔子说:“君子最痛恨那种明明自己想做某事,却偏要找借口搪塞的人。我也听说:诸候和士大夫,不担忧财物缺乏,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国家人口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财物分配均匀,就无所谓贫穷;国家上下和睦团结,就无所谓人口少;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如此的话,远人(外国的人)不服,就修文德使他们来;来了,就应该使他们安定。现在冉有和子路都在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稳定状态,却在国内兴起战争。我恐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内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