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将军解战袍。
---w
这首定场诗的作者是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那个信奉道教,爱写青词的嘉靖皇帝。诗名《送毛伯温》,原诗第一句(大将南征胆气豪)略有不同,是嘉靖皇帝在毛伯温南征安南(今越南)诗送行所作。
据《明史·毛伯温传》记载,所谓征安南纯粹是一件虎头蛇尾的无厘头事件,征也出了,送别诗也写了,大将也去南方了,但仗没打,过了几年,安南顺服了,毛伯温也升官了,加封太子太保。真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征安南这件事是夏言挑起的,嘉靖15年,“礼部尚书夏言以安南久失朝贡,不当遣使,请讨之。”嘉靖皇帝于是派遣毛伯温和仇鸾领兵出征,但事情就是这么凑巧,这时候,毛伯温的爹死了,按古代,父母死了,得丁忧。想想张居正先生因为不愿意丁忧,“夺情”闹出的那场纷乱,要多热闹有多热闹。但在毛先生这里,嘉靖皇帝却真是好心:“以父丧辞,不许。”领兵出征的毛先生要回家给自己的爹丁忧尽孝心,皇帝不准。不准就去打仗啊!但嘉靖道士“命暂缓师”。
搅屎棍总是不会缺席,这时候有人跳出来了,“御史何维柏请听伯温终制”,你不去丁忧,有人告你啊!嘉靖也很干脆:“不许”。领导不许你丁忧,你就接着干啊!毛先生也有个性,不许丁忧,我就请病假:“伯温引疾不出”。大将不干了,在家养病了。
又过了一年多,到了嘉靖17年,“帝不怿,让瓒,师复止。命伯温仍协理院事。”主要领导其实心里不想打仗,一打仗,耽误了炼丹大业怎么办?
一转眼到了嘉靖19年,安南篡权者莫登庸又蠢蠢欲动,嘉靖又派毛伯温出征,毛伯温到了广西,各种软硬兼施,分化瓦解敌方阵营,“伯温受命岁余,不发一矢,而安南定”。
《明史》评价说:“伯温气宇沉毅,饮啖兼十人。临事决机,不动声色。”,饭量大,酒量也大,有决断力,这评价还真不低。
有明一朝,不管好官坏官,能够善终的官员不多,比如于谦、张居正、夏言、徐阶、严嵩。大概和今天韩国的官员有一比。
毛伯温也是如此:
“帝遂削伯温籍,杖最八十,戍极边。伯温归,疽发背卒。穆宗立,复官,赐恤。天启初,追谥襄懋。”
充军发配了,回家后,背上长疮死了。当然,后来又给平反了。
《四库全书》中说:伯温文格颇疏畅,诗非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