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几乎从来不主动打电话,就算你给他打了电话他也会回短信。
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用微信文字交流。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真的因为浪费钱所以放弃通话吗?
如今手机发布会的现场展示中,更多地会以性价比,屏幕,拍照,上网速度等而不是通讯质量来作为噱头。原因之一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手机厂商竞争激烈,不得不搬出些新鲜玩意来刺激消费。原因之二是,通讯功能在很多人的手机里,只是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备用项,不到万不得已,这个充满紧张感的功能不会被召唤。
如果你询问这些人不喜欢打电话的原因,他们很可能会回答“既然社交软件是免费的,为什么还要浪费钱去打电话呢?”
假设通话一分钟和发送一条短信同样为两角钱,这些不爱打电话的人大概会发送两条短信去解释清楚一件事情,也不愿在电话里与人交谈一分钟。他们更有可能花费几十元钱去办理以G为计量单位的流量套餐包,持续打开蜂窝网络,担忧不能及时回复他人的社交软件讯息。这个费用折算下来,可比打电话要昂贵得多,除非他从事的是客服或专门负责联系的工作。
由此可推测,那些以浪费钱为借口的不打电话人士,并不简单考虑了经济因素。其实,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发明都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它意味着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并建构着新型社会关系。
雪莉·特科尔所著的《群体性孤独》中有一章指出“发短信相比于打电话更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因为可以通过细心地斟酌而展现出一个期望的自我。“
在屏幕上,你可以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构思和措辞
大学同学里,会有一部分群体抛弃通过打电话的途径与父母维系感情,尤其在父母已经成为微信重度使用患者之后。与家庭生活剥离开来的日子里,他们也许会在群体生活里略显孤寂。这种孤寂感是他们不愿揭示于父母面前的伤疤。一旦与父母交谈,被问起是否有同伴一起出行,他们会尴尬,会担心将自己生活的真相全盘托出。那个细心勾勒的坚强自我,就在母性的感染中分崩瓦解了。
而在屏幕上,你可以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去构思和措辞。你有时间去准备和思考你要说的话,让你表现地不那么慌张。屏幕交流的优势是,“隐藏”变得更加容易。你可以在屏幕的背后被气到涕泪俱下,却还是回复了别人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表情。你的普通话可能差到难以进行语言沟通,但文字交流却使你看起来优雅自如。如此,短讯成为了一种社交方面的掩饰手段。
看电视剧《金婚》的时候,有一个桥段,幺女佟多多青春期时成天抱着电话不松手,被爸妈狠狠地骂了一顿。和剧情所处的上世纪80年代不同,现在喜欢和敢于煲电话粥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是热恋中的情侣,与对方交流时也要考虑分寸。
打电话就像入侵他人的生活一样
你永远不知道电话对面的人是正在开会被领导批评,还是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课,抑或是疲惫了一天好不容易睡个早觉。我们不敢踏足别人生活的心情,使我们在拨通电话之前心情忐忑。为了不承担忐忑的风险,这个电话,还是改为短讯吧。
短消息不但可以帮你掩饰自我,还能引导你相信别人的掩饰。当你请求别人帮一个忙时,因为自身处在相对卑微的位置,从而担忧拒绝。如果打电话,你马上就会得知别人的态度,而对方语气中所透露出的不屑和没耐心也会被敏感的你迅速捕捉。不打电话,你就觉得这事儿总是有戏,你可以设想他现在有事不在,或者是太忙了忘记回复。
视频通话使我们的距离更近?
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一些人不喜欢打电话,却迷恋视频通话一开始我简单地把这种现象放在经济原因的层面上考虑。但我后来发现,视频通话时,这些人的语气,都和电话里的不同。因为打电话更着急把话讲完,所以心情里多了很多焦虑成分。可视频是声画合一的,未来甚至可以媲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因此当找到一个合适的wifi进行视频通话时,因为不担心费用问题,人们有时间去开玩笑了,有时间去慢慢调情了。
打电话的壁垒太高了,它需要全神贯注,你不能做任何别的事情,也要求对方不能做别的事情。你还得有一定的沟通能力,让你的嘴巴跟得上自己的大脑。
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时代,我们都想寻求一种更自在的交流方式。
不过,肯定有一些事是值得你打个电话的,哪怕是为了打电话这一“古老”沟通方式所建立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