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脾胃”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一)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儿科疾病有“容易发病”“传变迅速”等特点。《千金方》云:“小儿气势微弱”;《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气禀微弱,脏腑娇嫩”;《温病条辨》云:“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这些都是对儿童体质特点的具体描述与总结。因幼儿脾胃娇嫩,容易化生“卫气”不足,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又因小儿乳食不能自节,故在内易为饮食所伤,而“内伤”又多影响脾胃化生营卫,形成恶性循环。外感六淫处理不得当则会迅速“传变”,成为其他疾病,或者成为“伏邪”,影响孩子的体质。所以在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整个过程中,都是以“脾胃”的强弱为依托的,“脾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脾胃”对儿科疾病发生的影响
“脾胃”为后天之本,为营卫化生之源。《灵枢》言:“谷入于胃,脉道以通,经气乃行。”“水谷”经脾胃的腐熟,化生为营气和卫气,卫气护于体表,防御六淫的入侵,起到保卫人体的作用。但当脾胃受损,则营卫化生不利,脏腑得不到濡养的同时,卫气不能护表,六淫得以入侵,成为百病发生的源头。所以《内经》言:“卫气者,百病之母。”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诸多患儿都有临床共性。
(一)首先是体质共性:
大体可以分为“太阴虚寒”和“阳明郁热”两大类,并且两者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1、太阴虚寒:
眼眶下发青、口周发青、面部青筋外露(在面部皮肤较薄的地方,例如:鼻梁上,以及太阳穴附近)、近视、弱视、手脚脱皮、咬指甲等。
2、阳明郁热:
地仓穴附近有蟹爪纹(毛细血管暴露)、眼眶下面发紫、口唇鲜红、口中异味、手心发烫、入睡出汗(尤其是脖子以上以及后背出汗)、眠不安、流鼻血。反复出现麦粒肿、霰粒肿、睡觉打鼾、唇炎、牙垢,便秘等。
(二)其次是发病规律共性:
消化系统症状——咽喉部症状——呼吸系统症状。
患儿大多先是积食,出现胃肠道症状包括口臭、肚脐周围疼痛,然后是咽部红肿、扁桃体化脓,之后咳嗽,呼吸道感染。
单纯的风寒外感比较少,大多都是脾胃受损之后出现卫气虚弱不能护表,然后感受风寒。所以临床能见到的风寒感冒,大多是风寒夹积型。
在临床中见到诸多患儿都有上述特征,我们在详细地追问病史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症候出现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错误的喂养方式
1、添加辅食不当:
患儿在六月龄前后,添加辅食不当,则会出现腹泻或者便秘,以腹泻较为常见。这种腹泻发生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按照现代的喂养方式,过多添加辅食或者过早在辅食中添加肉泥、蔬菜泥、果汁或虾泥等,导致小孩出现腹泻。这时期孩子的五脏六腑还比较娇嫩,脾胃尤其明显,当寒凉、不易消化的食物喂食以后,则会损伤脾阳。脾阳受损,寒气内生则出现腹泻。如果治疗不当,这种情况会持续较长时间,一般会有1-2个月的时间,这个过程影响了孩子的肠道菌群形成,从而影响了孩子以后的基础体质。
2、积食:
随着孩子的成长,由于父母的过度呵护,蛋白质类摄入过多,容易导致积食发热,特别是前面提到的刚添加辅食时曾伤过脾胃的孩子,几乎是每个月发烧1-2次。发烧之后,父母为了给孩子提高身体免疫力,让其多食水果等,增加维生素。然而,这类发烧之后,过食水果,极易引起咳嗽,这就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先发烧,烧退之后出现咳嗽。如果不注意忌口,这种咳嗽往往迟迟不愈。
再者,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三餐都在幼儿园吃,下午四点吃饭,放学回家很多父母以为在学校吃不好,回家后都会再加“第四顿饭”,这种情况下一般孩子都会出现积食。
3、过食寒凉:
孩子过食寒凉之品会直伤脾阳。有的孩子纳食冷饮后会直接发热或者腹泻,或者一到两天后出现发热;有的孩子吃寒凉之品后直接出现哮喘(形寒饮冷则伤肺);但是有些伤害当时是看不出来的,比如说女孩子过食寒凉,则会出现寒凝冲脉,继而引起寒凝胞宫,形成宫寒症,出现痛经以及其他妇科问题,比如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等。
(二)抗生素、激素、中药寒凉药物的过度应用
抗生素的过度应用会影响孩子肠道菌群。儿童肠道菌群刚刚建立,对抗生素比较敏感,抗生素既杀病菌也破坏肠道正常菌群,正常菌群被破坏之后消化吸收减弱,抵抗力也就随之下降,很容易形成脾虚的状态。很多孩子输液后出现面色变黄,下眼睑变青,食欲减退等症状就是这个原因。另外,临床见到很多孩子咬指甲,嗜食异物,这些都是孩子肠道菌群不完善自救的表现,调理脾胃即可。
而激素在儿科疾病的滥用危害更大。比如过敏性哮喘的患儿,很多都是常年用激素喷剂,用激素的患儿脉象较未用激素者有较大的差别,最显著的是寸、关、尺浮大而沉取无力。激素调动元气祛上焦之邪,久之下焦阳气不足、元气不固。于是哮喘由初期寒痰、痰喘演变为较复杂的“邪实正虚”证,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关键是很多患儿家长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常年应用激素维持是最佳治疗方式,实际上过敏性哮喘大部分是可以用中药治愈的。
另外,受现代医学细菌、病毒、免疫亢进学说的影响,对于感染性疾病一般中医大夫都认为要清热解毒,又因在疾病的某阶段会出现一些热象,故不加辩证,妄用寒凉,使寒凉药大行其道。温病大家吴鞠通言:“儿科用苦寒,最伐生生之气。”误用寒凉药物对脾胃功能损伤严重,一旦脾胃功能受损则升降功能失常,即脾不升胃不降。然而胃以降为顺,不降则逆;脾不升则运化无力,两者均可导致胃肠道气机郁滞,胃为燥金,为二阳之脏,易从热化、从燥化,气机郁滞则易生郁热,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传导功能下降,则易患便秘。于是胃肠道的郁热不从下行反逆而上行,则会出现以下几种病机:
(1)病人自我感觉口渴咽干,欲食冷物,冷物更伤脾阳运化,运化无力则产郁热,形成恶性循环,而大多此类患者用附子理中汤后,反不喜凉物,便是其佐证。
(2)体内邪气,尤其是湿、热、痰之邪不循常道下行,经肠道排出体外,反而上逆,故而出现咽痛(一部分扁桃体肿大属此类),易头汗出,咳嗽,皮肤湿疹,郁热熏蒸也可使患儿口中异味,牙齿焦黑,上附污垢等。
(3)影响营卫的正常运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卫均出中焦,若胃不降产生郁热,上逆必会影响营卫协调,腠理易疏,更易感寒,此类患者汗多亦是佐证。——来自张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