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药王孙思邈,不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也是养生家。他强调“以食疗病”,“以药入膳”是治病和养生的重要方式,并认为食疗是治病的首选方案。
如果说疾病有十分的话,在用药治疗病愈6、7分之后,剩余的3、4分未痊愈部分,则需用日常食疗方法慢慢调养康复。
所以中医食养学属于康复的范畴。
中国传统饮食方法博大精深,甚至认为进食品种、进食多少、进食时间、饮食温度、食后的活动都会影响健康。
下面,我将依据Xing Ren 老师在古法轻断食体验营的讲课内容,对有关食养食疗的一些基本认知进行梳理和思考。
《黄帝内经•素问》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见,饮食与养生延寿有密切关联。
一、关于食节和正念饮食
食节,就是指饮食的调摄原则,简单说就是吃多少?怎么吃?
因为《素问》中已经将“饮食有节”确定为保健延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现代,我们不仅关注身体质量指数BMI,更应关注体内运化功能,包括脾胃养护和气血流畅。
比如,脾胃功能比较弱的人,如果强迫他多吃,也是一种负担。
再譬如,胖子为了减重而少吃,可能会因为气虚而导致加重。
此外,关于怎么减少零食也有一些观念。
食物有偏性或毒性,以正纠偏较以偏纠偏,可能会走得更远。
所以感到饥饿时要用某种食物来调和,比如喝五谷类粥,或苏打饼干,或没有抹酱的煎饼,让身体回到中和状态。
进一步地,先人圣贤们还给出饮食的最核心点。
《养生论》:
益州父老云: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心不乱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先无病亦。
现在饮食界有很多乱象,不但是在嘴上,而且在心里,所以应提倡饮食正念,以食明德。
二、人如其食,食物可能影响基因表达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食物可能影响所有的基金。
古人云:
食谷者慧,食肉者鄙,食气者寿,不食者不死。
食杂则气杂,气杂则心乱。能影响心念,甚至影响后代。
所以在一顿饭里面,吃得太杂并不好,因为需要一个习惯养成的肠道来熟悉它,分解酶来吸收它。
但是,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变换食物品种花样,以达到摄取多样化的食物。
三、古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
这是在说,失眠和消化不良同时存在。为什么呢?
因为胃就在心的旁边,很近,胃属土,心属火,消化食物需要元气能量,需要点火源。
如果晚上吃得多了,心阳就要振奋,帮助胃去消化,让心不能休息,心火就亢盛,夜不能寐,夜不安眠。
四、《千金食治》所体现的人文关怀
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千金食治》写道:
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概其如此,庶勤而行之,有如影响耳。
这段话明显是在表达一种情感,希望百姓通过他自己的著作记载,能知道日常生活和饮食中的道理,慢慢地步入健康之道,要勤学勤用,如此改变饮食生活。
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便能感受到他对百姓的一片关爱之心,心中油然升起对这位医德高尚的伟大医生敬仰之情。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又指出: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
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这段话也明确说明了食养食疗的意义和功效。
所以饮食正念,食能明德,修炼内心,帮助身体去尽快康复。
如果饮食做对了,有益健康,如果做错了,则有害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食物与气也是相通的,食物中也有四气五味(这部分内容已专文论述)。
五、食理的重要性
药食同源的食材, 因加工制作而改变了其气和味, 似乎变得有点不可思议。
比如,生麦芽催乳,炒麦芽回乳,焦麦芽(心火能暖胃,大麦茶即可)消食。
你瞧,食材加工后,就改变了功效,食材好比人材,理解食理,就会理解更多现象,激发你我的想象力。
此外,用膳需要辨证。要用中医原理来匹配体质,表现为在数量上的匹配,以及在气味、功效上的匹配。
采用药师同源方,可达到小病快治,但中病即止。一般吃三天就可停止。
如果搞清楚了食物与人体的关系,就可以理解女性月经周期里阴阳的变化,并由此推及到人的一生从小到老的阴阳变化,也就理解了更年期的一些证状。
比如,月经结束后的第一周,人体阴阳都很弱,但阳性将率先生发起来。
到了第二周的排卵期,阴血和阳气都上升,会形成阴阳交互的转化,水火既济。
第三周以阴血为主,要吃相对温性的食物,长养阳气的生化,只有阳气的生发,才能带动阴血的生成,所以排卵前要补阳,排卵期之后要补阴。
第四周要疏肝,这时候容易紧张,所以要理气,饮食随着身体走。
以上是月经周期的阴阳变化。
通过对以上几个小问题的论述,希望帮助我们树立正念饮食,中医食养食调的理念,经过日常的反复实践和体验,感受身体,觉知自我,慢慢形成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健康赋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