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赵慧婕,两个孩子的妈妈,时间管理践行者,家庭教育关注者,我希望自己成为两个孩子的榜样!
每天我将以转述的形式为您分享叶武滨老师在喜马拉雅上“时间管理100讲干货”,希望你我都能从中受益。
前几讲我们一直在讲反思,把想法和行动连接起来的三个问题,让我们可以慢慢把想法变成现实。
那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做的呢?会用纸笔或app把事情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类。比如:汽车后备箱很乱,需要整理,我们把她写下来,要整理干净,然后就去做,做得怎样呢?可能会把东西归归位,就结束了。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其实是我们只懂得分类,并不懂得明确意义,今天来谈一个正确的方法:先有意义,再有条理。在我理解,就是为什么要去问第一个问题:这件事,我要不要做。
条理更多指的是分类,意义更多指的是筛选。当我们把所有事写下来时要快,有新想法时用1%时间写下来,因为占用我们太多时间就不能活在当下。我们把手里的事情做完再回头看记录下来的这些事情时,会发现有些事情我们不用做,可以删除,有些有明确时间要求的,可以放到日历里,对时间要求不高的放到清单里,然后再细分成有明确截止日期和没有明确截止日期的,再根据情境分类。
我的反思:
叶老师讲了,为什么要先有意义再有条理呢?因为人生的事情是做不完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需要做最重要的事,而不是直接去做事情,这句话太好了!
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遇到事情赶紧去做,而不会先想要不要做,会觉得把想法记录下来浪费时间,因为这件事不大,会觉得这件事情做完再去吃大青蛙(难做的事),殊不知就这样一件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完,时间就过去了,大青蛙一般就得晚上夜深人静时做了。这,就是拖延。
今早起床后回想自己昨天做过的事,想写反思日记,忽然想到,叶老师可以三分钟把每天的晨间日记写完,我可以吗?答案是:不能,三分钟我可能连8大关注的一个方面都写不完。
为什么?
原因1:练习的少。
原因2:我觉得自己还不能马上进入快速专注一件事情的状态。对时间不敏感。以前在我心目中,想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得1个小时起,如果时间不够,大块头的事情就不敢碰。现在我明白,25分钟就可以跑至少3公里,10分钟就可以拖一遍地,月总结可以在一天中抽出5个25分钟可以完成。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发觉短短几分钟,如果专注,其实也是可以做事情的,原来呢?这一个个几分钟,在无意识的刷手机中度过…
原因3:我的思维还缺少对事件的筛选,没想明白有些事情是不是一定要做,就去做了,这个习惯需要刻意练习,毕竟她与我共存了快四十年。可现在真的想明白先筛选,这个过程不是浪费时间,相反,她会为我们节省大量时间,只有筛选,才能删除不需要做的事,才能明白哪些事情必须做,为什么做,才能慢慢得到结果,更靠近内心那个让自己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才能慢慢优化自己的时间!
这节课把我自己讲明白了,收获不小!感恩叶老师。
赵慧婕,2020.7.25,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