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语文,喜欢写作,也时常写日记,写一些有的没的,但并未坚持下来。最近发现无论电视剧还是电影,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观众以一种很立体的形式,生动地感受作家和编辑的形象,他们的一颦一笑,都可以活生生地展现在面前。
春日的雨天,我在影院带着崇敬的心情看完了《天才捕手》,实在感触颇深。
《天才捕手》改编自上世纪20年代末,发生在纽约有关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和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之间的故事。沃尔夫曾怀揣着文学梦想而不得志,直到被曾一手发掘过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作家的文学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看中。
珀金斯大刀阔斧地为沃尔夫删减文章篇幅,最后该书出版时大获成功,沃尔夫也成为了文学界新星,而这本书正是他流传后世的著名小说《天使,望故乡》。
工作难免与生活产生冲突,珀金斯和沃尔夫都在面临着家人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艰难选择。而两人之间以始终不渝的理解和扶持,出版了沃尔夫一本又一本成功的作品。
在过去的阅读里,我一直对《天使,望故乡》有所耳闻。托马斯·沃尔夫是位名副其实的天才,在二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的时代,他却写出了充满激情和迷茫,极具诗意的文字。珀金斯更是编辑界的一代传奇,一手挖掘了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非常优秀的作家。
两位名家的饰演者角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也都是十分有名的英国戏骨,将这两个跨时代性的角色饰演的栩栩如生,立体而生动。
科林·费尔斯的表演在我看来是整部影片中最加分的部分,内敛而精致,尺寸拿捏已入化境,淡而有味。他饰演的珀金斯形象看起来保守而无趣,实则为文字世界的文学梦想几乎奉献了一生。他邀请各位作家在家中的炉火边进餐,以家人的身份相待,工作之余也渗入生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许多作家的生命方向。
而沃尔夫则与珀金斯截然不同。他的形象看起来张扬浮夸,与妻子之间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情节,与菲兹杰拉德面对面时的刻薄都更加充实了他的角色。对我来说,之前我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过如此天才作家的跌宕起伏的内心世界,沃尔夫这一角色的塑造,实在非常戳心。
文字工作者大都会喜欢旧时代的出版业,畅销书关于文学,作家带着纯粹的梦想,编辑以慧眼发掘。
“There could be nothing so important as a book can be.”——珀金斯说过这样的话。影片里的帕金斯也告诉观众:“作品是属于作者的。”,“编辑并没有让一本书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他们看起来不同罢了。”
当大师的时代已经过去,再无第二位托马斯·沃尔夫,也不再见麦克斯威尔·柏金斯那样的伟大编辑。我们只剩下了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等著作。
《天才捕手》的出发点非常独特,与许多乐于表达天才如何生活的影片不同,它讲述的是天才如何被发现并被打磨发光的故事。
编辑和作家,是同事,更是知己。“渴望懂得的人给些温暖借个肩膀”,当二人面朝海岸,沃尔夫将头靠在珀金斯的肩膀上,这份感情许是一种互相理解支撑的来自灵魂的力量。
他们彼此需要,也彼此理解。
沃尔夫和珀金斯,是“在诗意的生活中相互拯救,在伟大的文字中共同寻求不朽。”
我的泪目之处,是在影片结尾时,珀金斯拿起沃尔夫给他的信时,静静地坐在办公室中,第一次脱下帽子。展信,“Dear Max”几个字跃然纸上,温柔的日光穿透白色的窗帘洒在病房里,托马斯颤抖的笔尖,令人联想起他日夜书写手稿,描绘他内心所感受到的美国的模样。
那一刻,我们会立刻为这份不需要言语就很明朗的情感而热泪盈眶。
尽管这部剧情片冗长平淡,但许多镜头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
下着雨的纽约街道,人群来来往往,簇拥着尚未得志的文学天才;沃尔夫与珀金斯坐在绿皮火车上读诗,为灵魂共鸣而爽朗大笑;在初样上圈圈删删时,红笔滑过纸张的沙沙声;复古的打字机,一个一个地将好看的字母印刷在牛皮纸上。
这些画面并非是惊艳的美,却能以这份温和的美好十分有力地戳中观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