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的象牙塔走出,重又捡起书,是可笑,更是可惜。
可笑不是看书本身,而是在学校时不知读书。不知读好书,不知书以致用,不知书外有书。
可惜的,不仅是人生苦短,而是遇到一本好书,总相逢恨晚。再来一本好书,前面排着队的好书已太多,恨不得“千手千眼”,一下看好多本。又希望有佛陀座下弟子——阿难陀尊者的多闻,可过目不忘,而不是看了白看,只做个书呆子。
2021年以来,虽非常猛烈地看书,但到如今还没看几本,就感觉很虚,想停下来做些思考,再往前走。毕竟,谁真以为别人评一句“书呆子”是真赞叹呢?
首先,书的重要性早已不必强调。只是读什么书,是必须明确的。
刚开始读书,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逮着哪本读哪本。别说读好书,甚至还分不清什么是好书、烂书(现在也不一定清楚)。什么都一股脑读,读完也自有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从小说中找到共鸣。从社科书中找到实践方法。学生时读《飘》、高尔基三部曲、巴金三部曲……从没想过这些是不是伟大经典的作品,也说不出好在哪里。只知道,明明那些时代和人物都离我很远,却令我着迷、乃至辗转反侧。再往前,是小学X年级的参考作文书,也读得津津有味。哪怕书中内容几乎忘了,却是那时的精神食粮。
但出了社会,已没那么多时间读“不相关”、“不值得”的书了(职业有需要,就另当别论了)。不管一本书本身如何,为了节省时间和获得最大的效益,现在的我去读一本书,总有点理由。哪怕读小说,也许为了放松或猎奇。而读社科类书,目的性更明确——为了学习某项技能,关于职场或“副业”。还有更深入,去了解这个世界、社会和人,是如何运行和发展。
有点羞愧。长这么大,才想着去了解世界和周围的人事环境,并且还得借助书来了解。我承认自己的愚钝、不具慧眼,所以坦然地借助比我更深知大义的作者的眼睛来看世界。不过,面对一本好书,还得保持读者的理智,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
所以,依然要多读书,读好书。
往哪里找书?现在我有了一点经验。一本好书可能附带介绍许多本好书,在正文、批注或参考书目。乃至这本好书的作者就是个标志,大可以顺藤摸瓜找到他/她的其他好书。一本好书如果属于一个丛书,这系列的其他书籍也许值得一看。还有一些来源靠谱的推荐,比如高校列出的必读书目,某领域专家列出的相关专业书单等。
已经明确了应当读书,且应当读好书。其次最重要的,便是如何读。
在这方面,我还在探索,依着前人留下的路。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年初我终于通读了一遍,非常推荐。虽然还没完全读通这本书,但它的理念历久不衰,很值得学习。
此书开篇明义,是为那些要增进理解的读者而写。看到这句话,我才意识到,以往读书,我只是盲目地读,却未曾真正地了解一本书的奥秘。那时读书,不过是为了和朋友有谈资,为了写作业、追潮流、了解一件事、一个人,却从未真正思考过,书,到底是什么?书它就在那里,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要读书?而不是上课听老师讲、回家听爸妈教育就够了呢?道理我说不出来,但真正读到好书后,你会直接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所在。
离开了父母、学校老师和校外辅导班,还有谁是最好的老师?也许非好书莫属。不过,那些擅长从经验吸取教训的天才,就不一定这么想了。
说回正题,怎么读?这我实在没发言权。最近开始学着整理读书笔记。不是像以前做学生时,光摘抄书中好词好句,而是学着做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读者:完全掌握作者的原意,并批判之。
对我而言,这还很难。尤其要注意,批判非等于批评不好,而是客观看待一本书优秀与不优秀之处,如果我看得出有哪里不优秀的话。前提一定是真的弄懂一本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与论点论据,再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读者才是作者真正欣赏的,也是优秀的读者应该做到的。
总之,该怎么读,我还在继续学习,继续实践。
回到题目,为什么说阅读是我的谎言?这真的不是我在矫情、假正经。在一本又一本好书中流连忘返时,蓦然回首,却忘了,这些书到底说了什么,有什么好,有什么用……深入的问题,我没仔细思考过,更说不出个一二。这不仅是对好书和该作者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
是时候停下来了,把书架整理一番。已读、未读、在读的,做了笔记、没做笔记的。尤其要注意,不要让在读的书超过三本,或者至多五本,噢等等,超过十本的话,就有点过分了!除非需要参考资料,一下子要读好几十本书(或更多)。而多少本,这里只是依据我个人能力而列,有能力的读者自然不会拘泥于此。
事实上,需要规定的不是数量。重要的是,真去读了,读了有所收获了,哪怕只是情感上的满足也好。不要一直放书在那里吃灰,望书海之浩瀚而怯懦止步。
只要开始读,总会找到乐趣。这条路还很长,一辈子也走不完。但必定是值得我们走一辈子,去看看沿路风景,甚至会从中开辟我们的道路,也未可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