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频老师本身就是教授创意的,并且一直让自己保持在孩子的视野上。她观察了很多父母与孩子,发现父母变现出深深的焦虑感,父母的管制限制了孩子。
因此她给出的建议是,每一个父母都要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你要让自己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的世界,无论用什么方式教育,但是再讲话表达前,要先做个筛选的动作。自己要先过自己这一关,调整好自己的频率。
“如果孩子听到你的话,看到你的表情,感觉到你的能量后,会怎么样?”一定要调整自己的情绪频率为,安全、信任和爱。
创造力是什么?每个人天生都有。只要我们不要挡住它们的路,给太多的框架。麻烦的是。很多家长送孩子去上才艺班,老师会给孩子很多固定的技巧,家长以为这是老师在启发孩子,不是的。孩子是地球上刚刚出生的原住民,他完全可以先建立自己的风格。所以,建议孩子在学各种才艺前,先让孩子经历没有限制的探索,让他找出自己的风格。
例如:孩子每次学乐器都不到半年。根本原因是你没有找到孩子学习音乐的动能。老师去印度时,告诉团员,你要先喜欢音乐才会想去学一种乐器。当一个人心里有旋律的时候,才可能想到创作,才会想利用身边的资源去做音乐。这就像老师以前讲过的,一个建筑师若心中没有城堡是不会建筑的道理一样。
在孩子最有新鲜感和好奇心的时候,千万不要给孩子压力。例如画画。不要用恐吓的口吻与孩子说话。也有的家长会鼓励孩子问问题,但是孩子会问问题了,却不会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道理跟以前老师讲过的课程一样,我们的问题太多了。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安全感缺乏。例如年初去广州学习时,从住处到学习的礼堂不过步行10多分钟,我确实一路问着走,因为不敢相信,因为害怕。
当孩子问问题时,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你觉得答案是什么?你能否通过自己的研究观察去寻找到结果?而不是让孩子去百度或者去找现成的答案。”
因为当孩子长大以后,他遇到的人生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会习惯性地去要玩具,这是家长培养出来的惯性。要让孩子知道,当他想要什么的时候,是可以自己动手做的,而不是要买的。 给孩子自己做玩具的经历。买是最没有创造性的事情,买是其次。 让孩子自己从0开始去做东西。必然说做自己的教材,教科书,日记本,给孩子一叠空的白纸,也可以给孩子一个相机,教会他们拍照。再给孩子开启了自己的风格后,让他有一段完全不看任何东西的阶段,有一段无限制的生活。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再去看美术馆,听音乐。这样做是十分危险的。就相当于自己的骨头没有长好,就开始用拐杖走路。
让孩子去尝试各式各样的东西,懂得怎么串联,因为现在是一个跨界的时代
——简宝玉日更打卡第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