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7年,NOKIA的N95,苹果的iphone一代上市,无数商业评论都在感慨,什么时候中国能生产自己的高端手机?十年时间,现在答案已经明了。
1、工程师红利
过去中国的发展主要依靠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随着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南亚转移,传统意义上以重复劳动、简单劳动为主的劳动力优势不在;但数十年来中国培养了世界数量最多的大学毕业生、工程师,而他们往往聚集在大中城市而形成规模效应,在中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转移的过程中,将取得比发达国家高的多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
同时,文化层面上,中华文化圈中好学上进的传统因素,让中国的中高端劳动力具有拼搏精神;经济层面上,高昂的房价、教育、医疗成本,也让迁移于大城市的白领无法安于享受,唯有进取。
最明显的案例涌现在互联网:“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推广,已经覆盖了生活的整个层面,每一个方便的app背后,都离不开无数质优价廉的工程师团队支持。
伴随工程师红利之后的,将会是设计师红利;大部分在匮乏时代成长起来的80后和部分90后,其思维理念难免受到短缺经济时代的影响;而在加入WTO后,伴随经济腾飞成长起来的大城市00后,其家庭财富在房产增值后已经无需担心温饱,凭兴趣和爱好的劳动选择将涌现出一大批拥有设计才能的创新者。现在中国面对消费者的工业制成品,总还和国际顶级的产品差了一点,随着见多识广的新一代设计师成长起来,这个差距将会迅速被缩小。
2、全产业链红利
伴随代工业的发展,以珠三角为主的区域形成了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生产工艺领先的代工厂,这些工厂除了代工外、也正在发展自己的品牌,其领域基本上涵盖了主要出口行业的整套产业链。最有名的当属广州的华强北电子市场及围绕附近的各类代工厂,几乎可以找到手机产业所需要的一切部件,可以让研发周期大大缩短。
与服装、日化用品等低端制造业不同,具有技术含量的中高端制造业或金融、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当在一个区域形成全产业链的时候,可以极大降低交易、沟通、物流等成本,并有效缩短生产周期,劳动力成本反而在其次。所以硅谷的IT、香港的金融、好莱坞的电影可以在几十年保持世界领先。
最直接的例子是国产手机的迅速崛起,小米、VIVO等国产手机在硬件上主要依靠成熟的代工企业,软件上则依靠知晓消费者需求的工程师们,在同样质量甚至更好质量的情况下,国产手机的售价仍然可以低于国外品牌。诺基亚、摩托罗拉、HTC的失败,和决策者的短视保守有关,更和他们面对的强大对手有关。
3、终端市场红利
中国政府和民众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富裕起来,积累的财富在哪个渠道转变为消费力,哪个渠道就会得到迅速发展。
在国家层面,代表性的有高铁;在消费者层面,代表效应有二维码支付。巨大而稳定、没有文化和语言障碍且迅速增长的市场,足以支撑任何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行业在这里取得巨大成就。腾讯、阿里、京东的崛起就足以证明,只要立足于超过几倍于美国总人口的中国市场,就足以做到世界领先。
在价格方面上,无论是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的中国高铁,还是在白色家电中迅速崛起的美的、格力,它们已经形成的行业垄断地位,能让巨大的中国市场创造稳定利润,同时产量形成的规模效应提供了足够的溢价空间,足以与任何国外品牌进行生死搏杀。
在标准方面,中国也更加具有话语权,高铁已经一家独大,华为正在争取5G标准,而二维码支付早已领先海外。太阳能、新能源汽车也正在政府的扶持下领先发展。
也许这一天很快会到来: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依靠政府间的拖沓的会议协定,而是依靠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在中国游客云集的东南亚,这一点已经趋势明显。
回顾2007年,NOKIA的N95,苹果的iphone一代上市,无数商业评论都在感慨,什么时候中国能生产自己的高端手机?十年时间,现在答案已经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