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票圈、微博、简书集体出现安利某个节目的文章,大家也都喜欢转发并带上自己的几句感受时,我知道又一个节目火了。当然也需要警惕是不是炒作,但如果评价多半是赞誉,大抵不会是个坏节目。
这一次,火的是一个安静的节目。
小小的录制现场,没有炫目的灯光让人惊叹些许,没有超燃的音乐让人肾上腺爆表,一盏暖光,一首轻音,一支话筒。现场围坐着不多的观众,他们不都是面容姣好,他们无需欢呼,也不用排练泪流满面。坐在那里,安静如小溪潺潺,恰到精彩之处,自然起身献上掌声,优雅而不失自己的态度。
但谁能否认这是一个有力量的节目?声音传情,停顿达意,话筒前的一颦一笑都能让人沉浸其中,妙至巅毫。原来单纯的文字和声音,也能让人如痴如醉。
这个节目叫《见字如面》。老戏骨如张国立,话剧台柱子如王耀庆,认真小年轻如林更新(我好不容易抑制住了自己使用“小鲜肉”的冲动),他们聚在一起,读信,只是读信。
每封信都是一个故事,古有秦国士兵的家书,今有《三体》作者刘慈欣留给女儿200年之后拆封的信,名人有林徽因婉拒徐志摩的追求,平凡人也有摄影师郑国强与郑艺父子的生活点滴。
你,想听听信吗?
02
其实读信的节目形式并非原创,英国综艺“Letter Live”是个中鼻祖。实力演员朗读旧信早已风靡英伦,而此番节目的中国化也独具匠心,处处透着民国的人文之风,也有很多安利节目的文章将节目定位在民国人文精神的复兴上去。
确实,书信这样一种复古的物件,再加上《锵锵三人行》明星嘉宾许子东的文人解读(虽然许老作为嘉宾略被压制),温情、思考和人文等元素的叠加将节目支撑得立体感十足。
其实,我被这个节目吸引并不是因为高大上的人文精神,而多半来自节目名字颇有韵味的字眼。尤其将“见字如面”和原版的“Letter Live”进行对比,英文的简洁和汉语的风韵就更加凸显,但总觉得 “见字如面”的名字实在是更有味道。
又兀自想起一首英文诗的多种神级翻译,大家来一同感受一下。
英文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文艺版翻译: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七言律诗版本: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阅毕,我想大家都会倾倒于汉语的美丽,那寥寥数语勾画出的意境让人如此心驰神往。
03
惊叹之余,免不了有些羞愧。试想,处在如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写得出这样的词句?我们使用的词汇是不是匮乏得有些让自己脸红?
互相打招呼,男性都是“帅哥”、女性都是“美女”,夸人都是“厉害了,word哥”,不开心了就说“蓝瘦,香菇”,“一言不合”能搭配各种动作,开口说话逻辑词就只有“然后”一个,“城会玩”和“然并卵”更是满天飞。
其实,使用这些词语本身无可厚非,也反映了我们语言和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但问题在于我们本拥有汉语词库的汪洋大海,却只拘泥于一涌溪流,岂不可惜?个别词语使用范围的无限扩大也让语言不那么精确,我自身也时常不知道用何词句传情达意,最后只得说上一句“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你应该懂我的意思吧”。实在想给自己翻个白眼,这让听者如何去懂?
而身处这个有事没事用表情包刷屏的时代,我们终于不会面对面地好好说话了,似乎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只能借助最形象的图画表达情感。在聊天和讲话时,我总有种给人家画出个表情的冲动,而对单纯的文字表达能力毫无信心。这背后,也是思考深度的缺失,和生命体验的匮乏。
黄永玉在写给曹禺的信中,莎翁的“醒来吧麦克白,把沉睡赶走”,诗经中“心在树上,你摘便是”这样的美妙引用恰到好处,“不饶点滴,不饶自己”、“你泥溷(我能说我不认识这个字吗?我还特别想在这句话后面加个表情,再给自己翻个白眼)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这样精确而细致的描述更是信手拈来。
看完节目,只留下我无法望其项背。
04
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你多久没有写上一封信了?
也是,我们哪里有这个时间和心思。新闻要赶在第一时间推送,工作报告要赶在ddl之前提交,各种输入法热门词汇的更新越来越快,联想功能越来越准,往往敲上几个字母就能生成长长的句子。我们总在赶路,即使真得无事可做,也是“葛优瘫”在那里,胡乱抠着手机,怎么可能好生坐在那里舞文弄墨?
如今分秒必争,效率为王,我们恨不得每条微信,每封邮件都是秒回,稍有延迟就会怀疑是不是对方置之不理。写信这种方式就显得格格不入了。8毛钱的邮费不是问题,但时间成本却高昂地让人们觉得承受不起。写、寄、等、收、读,短则几昼夜,长则大半月,有时还要承受信件无法送达的风险,书信的落寞也就显而易见了。
过去人们说“见字如面,见信如晤”,现在我们只剩“收到回复”。
但正是看似漫长的周期循环,让我们不急着分秒必争。
在黄永玉与曹禺精彩的信件交流过程中,黄永玉以晚辈身份直指大戏剧家曹禺心思不在,他在信中就说“放上两天,想想要不要寄送于你”。而曹禺也有时间一读再读,细细审视,13天后动笔回信,告诉永玉“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文字还就得经历沉淀,才能凸显深度。而在等待过程中自信、忐忑、担忧、无虑等心理的起伏变化,也给了我们真正读懂自己的契机。
同样,正是貌似高昂的成本代价,让书信往来弥足珍贵。
微信时代,信息传递的代价无限趋近于零,动动手指信息分秒间就可跨越千山万水。如此,那一句“我爱你”、“我想你”、“祝福你”还有沉甸甸的分量吗?而之于书信,那点滴的魅力或许也就在于昂贵的时间成本,我们对传递的情意多了分敬畏,对彼此的交流多了分珍惜。所以,你愿不愿意和我做个8毛钱的朋友?
书信的黄金时代或已不复,但至少不要让它销声匿迹。
怀着虔诚的心,我还向往有关文字和时间的点滴。你呢?
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
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
消失了时空,怀念成相见
信中你我,定格成永远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