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论证过程,是论点/题、理由和结论的统一体。
理由
理由,就是“用来支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比以及其 他陈述”,也就是“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没有理由 支持的结论,只是一种观点,比如: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每 个人都可以随意提出观点,而每个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真正有 技术含量的,是能找出足够的理由来支持其观点。
理由(论证依据)的特点
找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一步。
理由是模具,结论是成品
结论本身不是理由,而是一个和多个理由支持起来的陈述。
结论不是理由
无论哪一类问题,都应该遵循“先有理由,再有结论”的过程。得出 结论时,不打无准备之仗。可现实生活中,遇到质问和争议时,理屈 词穷的时候,不少人会当场编造理由来捍卫先前的结论(弱势批判性 思维)。这种“逆向逻辑”“反向推理”,违反了论证规律,是情急 之下的仓促反击。
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就近寻找看法,装扮成结论,但是逻辑性大打折 扣,逻辑质量也很难保证,容易给人留下说话不靠谱的印象。高危动 作,尽量避免。
避免歧义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麦兜: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麦兜: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麦兜: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麦兜:是我不好意思。
上文中的“意思”寻找合适的替代词。
检查有没有歧义
凡是对方提出的问题,都应该自问“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要 有意识地避免“心灵感应”,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看看上下文,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除了基本的字典定义外,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境也是很重要的线索。同样是“意思”,却是不同的意思。
定义规则
坚持批判性思维,需要不断地思考关键词语可能有的含义,一般而言 每个词的解释,大概遵循3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具体 标准定义。
字典定义≠情景含义
我们需注意的是,不能单从词语固有的含义出发,还需结合上下文进 行理解。
让人思维短路的感情色彩词
除了要避免心电感应,坚持思考关键词的含义外,为了避免歧义,还 需要警惕被“激发情感”,情感上头,理性下线。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也会对人产生很大的误导。比如“恶意讨薪”, 一个“恶意”把欠债不还钱的开发商包装成了弱势群体。此种例子还 有很多。培养批判性思维,要对能引发感情偏好的词语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