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一言以蔽之:学渣霍尔顿被开除,他在纽约街头游荡了几天,对见到的每个人都不满厌恶,最后回到家里的故事。
详细内容:
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就读于潘西中学,五门考试里他有四门不及格,唯一及格的是语文,而潘西中学保持升学率的好办法就是开除成绩差的学生,霍尔顿自然名列其中。他临走前见了他的历史老师,历史老师试图给他一些长辈的忠告和建议,但他听不进去,他知道应该尊重老师,可是忍不住厌恶老师苍老的身体,在学校的最后一天,他英俊多金的舍友正和一个女孩约会回来,而那个女孩简正是霍尔顿之前的暗恋对象(或是恋爱对象),霍尔顿想知道舍友和简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 ,但是舍友避而不答,于是霍尔顿和舍友大打出手,单方面被按在地上暴捶。被学校开除、喜欢的女生和他觉得拉跨的男生约会、再加上回到家里也只会被骂,他决定离家出走。
霍尔顿来到纽约、住店时遇到了一个女人,跟他说五块钱就可以睡一晚,于是霍尔顿掏了钱,但只是想聊天,却连这个愿望都没有达成,被女人和她的同伙暴揍一顿,抢走了十块。第二天霍尔顿试图打电话给简,却没有勇气,于是打给了他没那么喜欢的女孩萨利,尽管霍尔顿时不时厌恶萨利的虚伪,但还是冲动的提出想和她一起私奔,当然,萨利没有答应。
霍尔顿害怕会死或者以后再也不回家,那样就见不到妹妹菲比了,于是决定冒险回家最后见一次妹妹,他对妹妹诉说了他的痛苦和愿望,他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说话时父母回来了,霍尔顿躲进柜子,菲比则帮他打掩护,霍尔顿趁此机会溜走,到了一个尊敬的老师家里过夜,老师给他讲了一些道理,可夜里竟发现这个老师有同性恋倾向,于是霍尔顿赶紧逃跑到火车站,想第二天就去西部谋生。
可他还欠着妹妹的钱,于是给妹妹写了便条约她再见,没想到妹妹说要和他一起去西部,霍尔顿只好放弃远行的计划,看着妹妹坐旋转木马,霍尔顿由衷地高兴。
最后,霍尔顿回到家,生了病,被送进了疗养院。
关于主题:
关于这本书的主题,我认为这是一本“真实之书”。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种很强的既视感,想到高中时读过的《海边的卡夫卡》,同样是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少年,同样是在拉扯中出逃,区别是《海边的卡夫卡》融入了更多魔幻色彩,而《麦田》则更为真实,我觉得很真实的一点在于,霍尔顿会骂大量的脏话,就,我们一般人说话和写作的时候是不会有这么高的"妈含量",但是霍尔顿是一个不好好学习的、愤世嫉俗的孩子,就像一个农民不可能出口成章一样,霍尔顿满口脏话反而让他显得更真实。
刚读完的时候,我的第一感想是“叛逆”和“中二”,十六岁的少年不被人理解,愤世嫉俗,瞧不起周围的每个人,想用自己的出逃对抗成为大人的不可抗力,成长是一场势不可挡的溃烂吗?但 我 偏 不。
不得不说,这极大地引起了我的中二共鸣,年少时期的我也有一样的想法,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独舞,自以为是的讨厌周遭的人和环境,极度渴望出逃(我想直至现在,这些中二特质也没有完全消退)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想起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想起《去他X的世界》里的詹姆斯,想起极致中二的我自己,这是一种微妙的既视感。
然后我去阅读了一些其他的书评和作者的简介,阐发了一些新的解读,这很有意思。
中二人看到这本书,大概率会觉得“妈的,这人和我一样”,逃学、翘课、离家出走,觉得没有人可以理解我,我也不愿意进入肮脏污秽的成年人世界,Fxck the world。
初出茅庐刚刚步入社会的人或许感受到和霍尔顿一样的迷茫,就像是站在麦田的悬崖边上,跌落下去就会进入复杂又虚伪的“大人世界”,而事实上又无法一直留在麦田里,既明确的知道必然将会步入大人世界,可又不愿意放弃心中的小小麦田,纠结和迷茫并存。
已经步入现实世界许久的人看这本书,或许会觉得,啊,年少轻狂嘛,谁还没有过呢?再长大点儿就好了(所以我也不会推荐较为年长的朋友们读这本书,我猜或许他们体会不到霍尔顿的敏感内心,大概率会皱着眉头说这小孩脏话真多吧)
作家看这本书或许会觉得,这是一种人格分裂式的写作手法,作者是让他灵魂的不同部分在对话,村上春树很喜欢这本书,认为书中每个人都是塞林格的分身,主角其实不是在对抗世界,而是在对抗矛盾的自己。
在我看来,霍尔顿是个很敏感的孩子,他会思考上学、学习对他自己的意义,当他认为这一切都只是为成为虚伪的大人做准备的时候,他就不愿走向主流的道路。他讨厌虚伪,他佩服和喜爱的人是会抱起跳楼自杀的学生不顾自己身上沾上血污的老师和慷慨捐钱的修女,而不是那些满嘴道德,而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德为何物的人。在拉扯和迷茫中,他试图寻找某种真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上学对我来说有意义吗?他在这些不断地自问之中,发现了逃避这个办法,他想去西部装成一个聋哑人,过离群索居的生活(事实上作者确实做到了),但因为家庭的羁绊他又无法完全逃离,于是他在拉扯中自我消解,住进了医院。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和自我的对抗,选择的并不是“要成为大人还是保有天真”或者“同流合污还是出淤泥而不染”,而是“要放弃思考还是忍受思考带来的痛苦”。但一个已经开始思考的人,很难回到浑浑噩噩的懵懂里去,于是霍尔顿只能忍受着痛苦和拉扯,找寻他的真实。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人看了《麦田》之后会选择成为杀人犯(比如杀死约翰列侬的那位大兄弟),而有些人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成长的力量,见仁见智吧。
最后,文中有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的人标志是会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那么,成熟就真的好真的对吗?
每个人最后都应该变成熟吗?
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下次图书大促的时候,买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放在我的书架上。
祝我们都有一片自己的麦田。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