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明哥驱车八十里送我回家。看看天色已晚,就在附近找了一个农庄吃饭。这家名为“逍遥阁农家小院”的餐馆是离家最近的一个餐馆。这个名号对我并不陌生,因为在从家到工作地的路上立着一块招牌,上面写着“逍遥阁农庄,由此进入321米”;而这个空间和这种味道,却熟悉而又新鲜,因为近在咫尺,却鲜有涉足。
初次看到这块招牌,不禁哑然失笑。在此荒郊野岭见到如此具有科大风格的符号,确实有些震撼;同时也为这位主人的幽默而感慨。招牌背后的故事直到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才得以知晓。
用餐前的等待时间,对于在以工作餐、写字楼、外卖和酒馆为代表的“城市生活”里吃饭的人来说,莫过于吹水和催促;而对于为了吃好一顿饭而吃饭,或是在大自然中清酌几杯、举壶邀月的人来说,这是了解增长见识,欣赏乡野景致的好时机。三个因为热爱生活而相识的男人,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通过和老板娘的聊天,我们得知,逍遥阁农庄的主人是在附近(近到手可以指到,眼可以看到)开工厂的新兴人,厂里制作木质门窗,主要用来出口。打理这间工厂不是什么难事,除了生产和经营,他们还有很多的富余时间。于是,热爱美食的厂长决定开家餐馆,地点就在工厂附近,土地是租用村里的,房子是自己盖得,厨师是厂里一专多能的工人,食材是老家自己生产的。不料,起初的自食自乐在几年里吸引来了三三两两的食客。从甲午年创建,到现在已有不少吃过、听说过、准备来吃、即将听说的人。
但是,习惯了导航出门、以车代步的中产阶级候选人,要找到这么一个在地图上没有明显标识、不处于交通要道的小餐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寻找,无非是路径和导航的问题。对于食客来说,一个重要的干扰,便是村里人看到逍遥阁的生意如此红火,也在旁边(应该是自己的房屋)开了一家农庄。而这新开的农庄在路边,逍遥阁在村里。因此,每每驱车数十里远道而来的食客看到路边的农庄,向主人询问:“这里是不是那个吃土猪、吃走地鸡的农庄?”时,新开农庄的主人总会“Ctrl C+Ctrl V”一般地回答“是”。在李逵和李鬼难以分辨的时代,由核心竞争力和口碑引来的客流不自觉地流到了没有悟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却实实在在做到了“近路农庄有食客”的那一家。
闻着你家的香,喝着他家的汤。谁都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于是,逍遥阁主人在路边竖了一块“逍遥阁农家小院,由此进入321米”的招牌。
天天路过此地,我对于这块招牌的位置和内容自然烂熟于心,对招牌的意义却熟视无睹。很多次,招待客人的时候,首先把它排除掉。原因是,我以为,如此冷清的地方不会有好吃的味道。选餐馆还是听葛优的,“哪里人多往哪里走”。于是,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优劣背的滚瓜烂熟而且常常引用来劝导别人的明沭同学也没有跳出“经验论”的窠臼。
“近臭远香”的经验日复一日地维系着幸福感远远不到一百分的我们。曾经以招待客人的缘故体验了路边新开的农庄,因为我也没搞清“321米”和路边的区别。体验到了“口味重、油水多、非正宗”的逍遥阁,然后,密集的日程安排竟然让我忘记了一声叹息:不过如此。工业化时代要想如同袁简斋、李笠翁那样“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无异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明哥的八十里相送,成就了这个月圆之夜的美味。如此看来,一个人和美食的距离只差32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