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缝匠》演绎的是一位高端婚纱顶级裁缝和一名小镇服务员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对母亲有强烈的精神依赖,未婚且致力于寻找能带给他母爱关怀的女子,而女主人公刚好具备付出型人格。为了让男主人公能彻底降服,她两次使用有毒蘑菇让他身体虚弱。因为只有在病倒时,男主人公才能像孩子一般依恋她。女主人公平静告知真相后,男主人公温柔地请求可以在他中毒之前再次吻她吗?画面温暖浪漫,仿佛世上最美好的婚姻。
弗洛伊德在关于性爱理论的三篇论文中指出,施虐癖和受虐癖常常会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他认为,施虐者大多有过受虐的经历,恰恰因为施虐者自身曾经有过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体验,他才能通过施加疼痛获得快乐。从这部电影里的婚姻关系中可以看到当事人很清楚自己在受虐中沉浸,同时不想离开这种粘附关系。
为什么男主人公会形成施虐和受虐的人格呢?在研究中发现,创伤性虐待会使得儿童无法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对亲密关系的需要仍会持续存在。因此受虐的儿童会在身体上更接近施虐者,而精神上疏远施虐者。儿童在被虐过程中会生出一种奇特的归属感,往往成年以后也会按着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关系来寻找另一半,否则会缺乏归属感,这也是优秀英俊的男主人公前期一直未婚的原因之一。
圣经里也有一个和男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名叫参孙。他凭借神所赐极大的力气,徒手击杀雄狮,并只身与以色列的敌人非利士人争战。参孙的女人大利拉数次哄骗,替非利士人套出了参孙力大无穷的秘密:如果剪掉头发他就会手无缚鸡之力。最后参孙头发被剪,力量全失,被挖去双目,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位天生神力的士师和电影中优秀的裁缝一样,因迷恋上满足自己需求的人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我不认为人是完全拥有的自由意志的,因为你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到你的性格,你的性格进而会影响到选择未来伴侣的类型。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不利环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但主观能动性的产生很可能也取决于另一种与初始设定相反的环境在我们身上施加的反作用力,如果我们所受的合力不为0,这些力的作用不会相互抵消,我们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自由意志是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凭着有限理性和本能互相协调做出的最优决定,不能脱离客观环境单独存在,就像古代人从未见过手机,自然不存在企图玩手机的自由意志这个选项,直到你穿越时空给他带去一个苹果,他认识到原来苹果用起来挺方便,才会具备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过去的选择。
因此,我认为人的自由意志不具有充分性和完全性。在这样的假设上,我们就没有资格按着自有经验去论断别人,就像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看上去比较小众,但也搭配得像乐高一样精准,因为他们彼此享受虐的快感是局外人无法体会的。过去一直不理解父亲和继母小众的婚姻模式,现在有些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