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冬季,我在丹麦DTU交换期间,有次去参加一位学长的生日聚会,正餐结束后大概十个人左右围在桌子旁想着如何度过餐后时光。这十个人来自全球各地。
有人说有什么好玩的游戏吗?我说我知道一个喝酒游戏,很有意思,要不要试试。这个游戏我也是之前和室友在厨房聚餐后他们教我的。大致玩法是:A先在一个公用大杯中添一点啤酒,然后把大杯放在B面前,对B说:this is the witch. B回问:the what? A回答:the witch. B说:ohh,the witch. 然后B自己也向大杯中添加一点啤酒,转向C,对C说:this is the witch. C回问:the what? B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转向之前的A也问到:the what? A再对B说:the witch. B又传话给C:the witch. C这时才说:ohh,the witch. 然后也加酒转向下一个人,重复下去,直到有人在这个链式对话中反应不过来了出错或者不知该说什么了,他就要把之前累计在大杯中的酒全部喝完。这个游戏最好玩的地方还不在这里,而在于你下一个转向的目标,完全可以是任何在场的游戏参与者,意思就是甚至可以是刚刚把酒传给你的人,这样的话这条链就不是单向的,而是错综复杂回溯缠绕的。这样稍不注意就会搞晕出错而喝酒。再外加酒精本身的麻痹作用,可以说是相当有趣了。
大家都跃跃欲试,我们便愉快地玩起来了,游玩过程中笑料百出,能看出每个人都很享受这个过程。甚至有个女孩说:“I should have known this game earlier” (我应该早点知道这个游戏的)。我很高兴大家喜欢这个游戏,而且说实在的,大家真的很放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氛围格外地好。我们当天玩到晚上十二点,他们有些人还想继续,我第二天早上还有课就谢绝了。不过当晚的确是最好的回忆之一。
那已经是2016年了,我已经快四年没有再玩过这个游戏了。
2017年春夏季,我返回中国的大学度过最后一个毕业季。在大概五月份的时候,大家一起出来吃东北烧烤,也是十多个人,围城一桌,吃饱后,大家也说起了玩喝酒游戏。我来了兴致,想再次重温上次的感受,顺带把这个超级好玩的游戏传播得更广。然后我说:“我在丹麦学了一个超级有趣的喝酒游戏,你们要不要试试?”一开始他们还起哄:“阔以阔以,丹麦的东西”。然后我就开始介绍玩法,还没等我把this is the witch讲完,他们一听是英语,一下就沉默和插科打诨了。我说别急嘛等我讲完我们试一试就知道了,然后我拿着酒杯转向一个人对他说this is the witch,他反问我:“this is the bitch?this is 尼玛?” 我的热情就这样被浇灭了。他们也在解释说太复杂了,还要说英文,我们能玩点中国化的吗?我没有再执意要继续,陪他们玩起了扑克牌的喝酒游戏,但内心里在后来整个过程都没有特别融入氛围之中。我知道我失败了,这个游戏很难找到中国分享者以及中国场合游玩了。
我知道中国人说英语大多数有口音,也知道很多人不愿意在全是国人的环境里讲英语,总感觉说出来有种莫名的尴尬。可能是怕别人背后的评价以及对自己口语的不自信吧。我只是觉得害羞的中国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有点失去尝试的意愿和开放接受的宽度了。但可能如果到了外国人占多数的场合还是会愿意尝试?总的来说希望我们自信起来,大方起来,无论是什么语言,或者什么游戏。
希望未来能有再次玩上这个喝酒游戏的机会啊,我一定好好记忆人物链的顺序,但如果偶尔出错,又未尝不是畅快饮酒的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