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国产电影十分的火爆,用横空出世比喻一点也不为夸张,目前票房已是挺进了排行总榜前十位。假如说一部电影能有个10个以上小目标,个人觉得可以列为观影的备选,假如到了20个甚至30个,那就抽空去看一下吧,当得知这部电影已经超过50个小目标且一直在快速上升的时候,或者就要想想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着那么多人去看,是否自己也要去看看,品味一番,确认是否应该有那么高的票房。
国内每年都有多个黄金档期,作为人民的观影时期,每到这个时候,各部电影也是陆续上映,各个类型包罗万象,可谓是群魔乱舞。但是近几年大环境不好,收入下降的同时却迎来票价的涨价,前几年的票房连年下跌,直到今年的一部电影异军突起,引爆全国。不说电影本身的好坏,只说当它一家独大时,其余的影片自然只能喝口汤,甚至直接下架,但却正好说明了这部电影确有可看之处。眼睁睁看着它破了国内票房记录之后,一骑绝尘直奔百个小目标而去。如果不是这几年电影市场的冷淡给我造成了错觉,我甚至觉得那是一个梦,但直到那个数字超过150个小目标的时候,我才幡然醒悟,原来钱还可以这么用。
人们有梦想,但同时也有信仰,在它接连不断破纪录的时候,在这一过程中,信仰成为了关键。观影的人已经不在乎电影的本身,而是只关注着排行榜,离前一位差多少,就买多少,离进入前十差多少,就继续投多少,只为票房升到更高的位置。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团结的力量,但也面临一个问题,今年的巅峰是未来的开局还是至此继续沉默,甚至以后的电影类型是否也要仔细研究,多加斟酌之后再决定拍摄题材,毕竟每一部上映的电影都期望着一个完美的收场。再抛开电影本身来说,它的热度居高不下之下,周边应该也是卖爆了,而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当下,小钱终究还是变成了大钱,流入了那个圈中。它并未出手,却处处都是它的身影。
房子一直是横亘在买房人心头的一件心事,大多数人无法避免的人生大事之一。但连年下跌的行情,不断裁员的消息,让人犹豫徘徊,到底该不该硬上,还是再等等?发展仿佛到了瓶颈,原本可以十个人吃的蛋糕,如今只够8个甚至6个人享用了。有房者,安稳定居;无房者,久居不定。房价在到了顶峰之后,突然就给有房者浇了一盆冷水,这让我联想到一个词:盛极而衰,事物不肯可能永远处于巅峰,同样也不可能永恒存在。
大环境不好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三年疫情”,不可否认疫情确实扰乱了秩序的健康发展,但归根结底还是资金的过分凝滞,不流通的货币在经历了大打击之后,无法单独承受那份痛苦,转而嫁接。房多者空有固定资产,疯狂套现,不是个例,导致市场虚假繁荣,价格下跌带来的只是短暂的狂欢,而是为之要稳固的代价。那为何商品的流通会很缓慢,还是在于消费群体的渐渐减少,源头就是出生率的降低。
出生率可谓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话题,甚至没有之一。去年的结婚率再次降低,离婚率再次拉高,但龙年的出生人口却是增长的,“龙宝宝”依旧还是国人的一些执念。育龄妇女的减少,想生二胎有心无力的,想生小孩碍于身体原因的,各种因素影响着出生率,但是为何要生这个小孩,这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必须要搞清的问题。
先说为什么生小孩,“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财产的继承人、家族的未来命运”等等都是鼓励着育龄青年继续延续下去。但同样只从收入进行浅显分层来看,低收入者占据了大部分的比率,那自然也意味着后代也要继承这份寒殇。穷苦之人用牛和马来自比,努力耕耘,灵长类生物的底层人类也唯有这样的等待,慢慢等待消逝。“自己都养不活自己,谈何生孩子”,这是很多人内心的一种真实写照,不想这辈子的劳苦让下一辈复制而去,加之未来的生活说不定更加比不上现在。现在的生活温饱尚且,各色精神食粮也是应有尽有,满足了普通人的大部分需求,自然也无心考虑以后的事,都是自得其乐,只顾眼前,完全不考虑未来。
形形色色的诱惑正在侵蚀着低欲望人群,也正是这种低欲望,让很多人选择了躺平。甚至在监管机构和服务机构,体制内人员都开始摆烂,本着不犯错不处理的想法,他们在工作中不主动,人情中很清醒,生活中很淡然,不争不抢不艳羡,可以说自我心态调整到一种极佳状态。定时上下班,非必要不加班,做好自己那份事,不沾惹那些麻烦事。闲暇之余,或许看直播、购购物、钓钓鱼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工资有保障的这些人尚且都开始清心寡欲,靠零散打工生存的人却活的不像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支持心理层面的躺平,只能怨声载道的继续工作维持着本能的生存需求,休息之余,娱乐节目和直播媒体或许是一种不错的调味剂,看着看着就忘了那些不开心,日复一日重复下去。
说到直播,不失为当下一种习以为常的接收新事物的渠道,但也有很多声音,在说直播的尽头就是带货。不过或许是过于野蛮的发展模式,监管的过于松散,几年来直播带货翻车的情况比比皆是,说是毒瘤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不是一种良性模式。那为何如今直播依旧火热不减,其实与流通也有很大关系。
人口减少,岗位裁员,效益低下,收入锐减……这些种种因素带来了连锁反应,所以需要一个点或者多个点继续创收,那即是“创星计划”,但那个星不是那个星,而是网红。假如一位过万粉丝网红可以带动10万的收益,那么十万粉丝或许可以带动百万收入,百万粉丝甚至千万粉丝带来的更为可观。每一份卖出去的商品,都是需要工厂的生产,而每一次的生产必然需要员工的配合。通过相对低价带货的模式既解决了岗位,又继续了产能,顺带创造了收益,导致了的流转。或许直播模式也仅仅只是刺激消费的一环罢了,在不知不觉中消磨了时间,满足了精神需求,又在知道大消费低迷的情况下,拿出了“家人”的价格,拿出了那种所谓的优惠,满足了各有所需的人们。
固然小宗消费由普通人群买单,带来了良性循环,或许仍是杯水车薪,至少冲动消费少了,更加理智的人们认为只买该买的,不买那些给未来带来不确定性的商品,譬如上文中提到的房子。但依旧可以发现,房子只是卖的少了,而不是卖不掉了。就像人人都在喊着大环境不好的口号,可依旧会消费,只是变得更具目的性。小房子换大房子,大房子换独栋,独栋的已经不在乎了,财富几乎就是自由的那拨人了。大部分人出生之后,都在为了一套房子打拼,拼事业拼家庭拼小孩,尤其是子女的教育,可谓是卷到极致,“粮草未动兵马先行”,说的就是小孩的教育。或许是卷不动了,或许对于普通人来说,小孩再优秀也是陪“太子”读书,成为别人的附属品,沦为资本之下的牺牲品,学以致用的那些知识用自己的肉体实践着,带着家人期盼的那股逆袭,依旧还是逃不过别人设置的那些规则。
“苦什么都不能苦孩子”,假如出生就要继承糟粕,那还不如不生,如今的低生育率充分说明了一些事实。但是这种事情总是需要一些事物刺激一下,面对不生的局面,各类优惠以及权益的宣发依旧还是抓住了一部分,因为循环的世界中不允许断层的出现。
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少数人的狂欢,多数人的辛劳,两者并非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一方需要另一方的存在。这也是为何三角架构必然只能是越尖端的位置越在顶峰,高处尽览风光,时刻注视着一切,不管多大风浪,底部的那一道横杆必须足够厚实,足够支撑起那个尖端。如若倒转乾坤,尖端触地那一刻,整个架构必然倒塌,无法承受其重。
当下的信息交互可谓是发达到了极致,前一秒发生的事,在后一秒,在一分钟之内甚至可以传遍全球。在接收新事物的同时,总也有一些模棱两可、具有争议性的话语被吸收。男女对立,原本仅仅只是一对小情侣、一对夫妻之间的事情,渐渐的演变为男权与女权的对立,互相瞧不上眼的同时,甚至发生利用这种对立去孤立、讽刺、伤害的事件。在自媒体大肆宣扬的这个时代,明辨是非已经变的模糊,很多人认为自身自带光环,就应该享受什么而不用付出,人生价值观的改变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渐渐深入人心,结合男女对立的局面,谈何提高结婚率与生育率。
当下的环境如同沙漠那般,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似有似无的绿洲,试图活下去的同时,改变层次。很多人丢失了初心,为了目的已经不择手段,甚至从小就给后代灌输一些不寻常的思想,或许校园霸凌让人对教育失望,但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理态度才是压垮那些被欺凌孩子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要在不生小孩的理由中外加一条,那就是毫无背景的父母怎么保证他们的后代可以适当安逸的在学校中度过那些时光,一边卷着教育,一边又在心理暗伤,这个年代的小孩着实很累。经济环境的低迷,教育环境的势利,社会环境的复杂,生存环境的恶劣,公共环境的尺度,所有的种种仿佛就像阳光下的那一抹照不到光的黑暗,慢慢滋生着、成长着、规模着、传染着。但这个世界或许就该如此,否则为何干净的地面总会落灰,无法做到一尘不染,无法违背客观规律。它仍在发展,仍在变化,仍有不足,它谋略全局、统筹协调、积极推进,缺点虽然明显,但至少形势还算和谐稳定,掌握全局的同时,盖住了无数的问题。
未来,何谓未来?至少对于每个人来说那是一种憧憬,一种美好的向往。假若这种向往无法实现,那那个未来或许只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是自己无法参与,无法共同享受的未来,这种未来要了又有何用。
基于现状谈未来,如同规划布局,总是预想着亮眼的数据,但未来之不可把控、不可捉摸属实存在,面对当下之情况,亦是开始布局。
少子化、不婚族、低生育、差经济,未来教育大概率会受到严重冲击,空置大量岗位,同时社会就业率的降低,岗位不仅不扩招,还变相裁员,即使应届生开始变少,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减少,但是依旧解决不了待就业与就业之间严重不成正比的现象。低就业只是一个点,带来的是下一代的谋生问题,以及这一代的生存问题,没有足够能力保证未来的前提下,独身主义成为了一种选择,买房就成了一种选择,而非必选,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对于这种局面,势必放开学区的概念,当然顶级学区依旧抢手,那是高产的蛋糕,非普通人可以染指。家长对待教育有着一种偏执,尤其是好学校的诱惑实在是大,轻易不会放弃,或许可以给房子去库存来一波小高潮,只是效果不会太大。加大育孩的补贴,保障女性权益,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事,也是未来会持续下去的做法。保房价或许不是最重要的,保出生率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断层一旦出现,引发的后果尤其严重。层次的布局是固定的,低层的减少,势必会从其他层面补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高产始终屹立,有着充分的能力抵消资产的消耗,中产依旧依托高产,努力的爬升着,低产多如草芥,用心工作,还着房贷。无产孑然一身,随着时间流逝,终究还是慢慢断层,直至被动的从上面补充,才不至于彻底消失。
或许是面对未来老年化,人口减少的局面,AI的出现已经为大家认同并涉及多项领域。未来的工厂,生产商品的不一定需要人类亲自操刀,不需要人类开启,而是植入一套人工算法,由机器代劳,甚至会具备拟人类情感的机器出现,不仅仅是用于生产,更是用于解决单身男女的感情需求。如今的多个AI程式,已经被大众认可,那么下一步的跨领域,下下步的拟人化都可能会实现。
伴随着当下的低迷经济,未来的经济市场更加让人扑朔迷离。有钱的继续巩固着他们的堡垒,多极的状态可能依旧得以保留,呈多足鼎立之形势,掌控着重要领域的市场资源。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还会出现不安定的因素,那就是不理性的投资。诈骗在这个时代已经不稀奇,打着高息的招牌集资后跑路,虽屡屡爆雷,但却依旧层出不穷。没有人想做穷人,一旦有个认为合理的投资方式放在眼前的时候,或许会小小的尝试一下,在获得利益之后,加大投入,一个人的力度终究太弱,集众人之资金之后,数量达到一个度的时候,那个数目一般人无法拒绝,卷款跑路是一种本能的想法。面临赚不到钱的局面,人都会去投机取巧,努力寻找着让钱升值的办法,一个平台或许就可以让他们找到那个所谓的“希望”。同样的伴随着爆雷,暴力催债、故意拘禁等非常规方式或许只增不少,无针对随机事件频发。
假设未来人口降到现在的一半,或许可以认为资源会变得更富有,但可能伴随着人口红利的下降,资源将会被变相的整合使用,毕竟物以稀为贵。上层的人士在科技取得巨大进步之后,已经陆续移居到万里高空,那里有一座巨大的“天空浮城”,从此人与人之间真正实现了“分层”。其实遥想数十年前开颅手术让人觉得神奇,那么在未来是否可以大胆假设克隆技术真正用于医用。更换器官已是最为基本的操作,大大延长人的寿命,甚至在寿限之后再次移植到另一个躯体,也并不是不可想象。当然所有的这些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经过审批之后,才可以改换新生,不过或许这种延续只是上流社会的“独享”罢了。
过着当下的日子去谈未来终究还是一片想象,只能对未来的那些人说,既已活在当下,那么就享受现在。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劳动者靠劳动获取报酬,享乐者自带享受,恨不得一天365个小时。贫穷与富有的分水岭那是“命中注定”,享乐者天生的光环属性,无比耀眼,所以不与贵人争抢,不与小人相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过好生活,不过分追求奢靡,不过分贪图美食,尽量控制好个人体脂,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工作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有一份生计,毕竟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要求的付出也不一样,或许谁都会抱怨、仇视、悔恨个,可每次回首回忆,却仍发现一切都还是会过去,一切似乎有了改变,又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