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四个月了。
四个月里,喜悦、担心、欣慰……各种心情都尝遍。但其中让人不爽的则是与“相关部门”打交道。
早就听说生孩子是个麻烦事儿。从3个月在医院建档开始,就着手跑各项手续。由于双方的户口都不在北京,所以类似于准生证之类的事情,我们只是传话和协调,跑腿的主要是两边老家的老人。
期间与老家那边的派出所等办事部门,有过电话沟通。总的感觉就是,态度非常好,令人如沐春风。
这当然是个好事。但是,就是这么好态度的办事员,一次次地“微笑”着告诉你:“对不起,你下次要把XX证件带过来”。而我和家里的老人,就一次次地往返于邮政的EMS之间,而且,由于涉及到同一个文件两地都需要,还大大地考验了我们的统筹能力。我甚至曾经考虑给各项手续的办理做一个排期表。
终于等到娃出生的一天。
本以为,生完了娃就没什么事情了,除了报销。没想到的是,缴纳生育险的时候,钱一扣就好了,非常方便。等到享受生育险的时候,却是有诸多的不便。
先是临产的时候,才被医院告知由于双方户口不在本地,无法直接走医保报销。需要回家办理外地保险的联络函。
几番折腾,终于通过老家的社区和在京居住的社区,搞定了联络函。为了以防万一,与公司人力一起去了社保中心,把厚厚的资料给工作人员一一审核。
当窗口里的姑娘微笑着对我们说“可以了”的时候,真有万里长征到终点的感觉。
可是,保险与津贴不是一回事儿。于是申请津贴的时候,又要求我们带着原件,再要去一趟之前去过的社保中心。
可以想象,另一个窗口里面那个负责审核津贴的姑娘或者小伙儿,也会微笑的对我解释说:“不好意思,我们是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尽管她与之前审核我资料的姑娘每天都在同一栋大楼里面办公,吃同一个食堂,甚至喝同一个饮水机里的水。
政务窗口的变革,核心应该是办事效率的变革。
所谓的服务意识,不是摆出一副笑脸,而是从对方的角度,改变你的办事流程。
生孩子这一件事情,涉及到社区、派出所、医院、社保、计生等多个部门,难道就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出一点点宣传费用,做一个简单明晰的《生孩子办事指南》?告诉每个要生孩子的父母,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准备什么资料,去哪里办理。而不是让他们像钻迷宫一样,等撞到眼前了,再微笑着说对不起,请重来?
更重要的是,既然公民和企业用劳动和经营所得纳税,那么政府机关为什么要把他们之间的沟通成本转嫁给企业和个人呢?
是的,如今政府机构的服务态度是明显地好转了。但如果不能解决办事效率低背后的问题,那依然是在用所谓的制度和流程,在浪费企业和个人的时间。
如果时间就是生命,那他们只不过是变成了“微笑杀手”而已。
互联网时代,一站式政务办理,就那么难以实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