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莲子子
他没有回头,支起了画架。
“那是个画板吗?”她问道。他将它拿起递给她。木板四周凹凸不平,边缘排列着干裂的颜料。
她明白,海城天气燥热,这是常有的事。她轻轻触摸颜料,问:“这是油画颜料?”“对。”他说,“就是这种,法国的。”随即从布袋中拿出一只。“它跟着我快十年了,去了很多地方。”
她注视着木板,好像看见一湖面,波澜不起,四周是干裂着的颜料山丘。一个缩小版的他坐在湖边,支起画架。
“你常在D湖旁写生吗?”这是经过D湖的线路,她不禁联想到多次路过D湖看到的背影。“没呢,我才从N街的工作室回来。”
“工作室卖画还好吗?”“不不不,我导师和我想着是做的一个有关于纯艺术的,所以便没开放。”他顿了顿,“平时弄弄油画,刚刚才讨论了8个小时回来。”“挺好的。”
海城的N街是个奇妙的存在。白天寂静空荡,晚上因为街尽头的小吃街而热闹非凡。他喜爱清静,白天,便沉溺在粗陋的油画工作室中,清心寡欲。他也爱热闹,也只有在晚上尝小吃的片刻,是感到融于这个街区的。
他语气缓慢了些:“有的时候,艺术和商业沾太多边之后,就变味了。”“还是穷点好,”他的笑声,爽朗清脆,“有的时候,艰难时才能出好作品。生活安逸了,反而不怎么好了。”
她说:“磨难出灵感吧。”她想到这和喜爱的诗人、作曲人和画家如出一辙。“对对对。”他的语调中跳动着欢乐的鼓点。
风呼呼地吹着,她理了理头发。“有时我常见到很多人围着一个写生的人……”
她想起的第一次,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写生。在小区的绿化带,小学时的她画了一下午竹子的长期素描,偶尔路过的几个大妈大爷让她无法适从。
他说:“那些在热闹人群中写生的,一般是画不好画的,多半是作秀了。”她若有所思。“是要静下心来,对吧。”“是的,是要沉浸那在其中,这期间禁不起别人打扰。”
他看了看画板:“这个画板跟我去了好多地方,新疆,长白山……挺多回忆的。”
他只身一人来到辽阔的大西北。感受塔克拉玛干的荒芜和近乎绝望的生机,在这时,可能才能真切体会生命的渺小和伟大。
目睹大漠的苍茫雄壮,在土地干裂,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楼兰体会“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悲戚。或者,来到虬根盘绕,苍劲触目的胡杨林间,或生,或死,它们散发的生命的力量总是令人震撼。
她好似看见他拿出纸、笔和颜料,描绘出灰暗的哨楼、快要干涸的河流。
长白山的溪水叮咚作响,绿植正恣意地生长着。他来到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的湖边。和往常一样,他支起画架,看日出、赏日落。
他时常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家人,在家务农的父母对艺术一无所知,只是劝他不要再搞无用的涂鸦了。每次他只是笑而不语。常年的旅行和在外奔波给了他黝黑的皮肤和更倔强的内心。
十年磨一剑,十年修一心。
“反正这么多年也坚持过来了,喜欢一个东西还是想把它弄好,平时除了讲课什么的,就是四处画画和采风了。”“你在海城大学教书吗?”他有些激动:“以前我也是海城大学的学生呢,毕业之后,就到不远处的河城大学教书了。”
“挺好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也可以做得挺好,”她看了看他,“你是主要写生吗?”
“是啊。”他随即拿出手机,点击相册,给她看长白山的碧山绿湖,边塞的长河落日圆。她凑过去看。
那时,在夕阳的余晖中,他笃定的眼神,让他看上去像一个雕像。他们相距不足一米,但她又觉得隔了一百万光年。
“老师,我到站了,先走了。”“好,再见。”她和同伴下了校车。十分钟的路程短暂得让人感到突兀,还有一丝遗憾。同伴说,感到美好,才会感到遗憾。
她好似又看见他放下背包,支起画架。那黝黑的双颊露出孩子般的满足和欣喜,因为他明白,他所到之处,皆是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