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NA学习笔记(二)

《HCNA网络技术学习指南》 第三章


计算机网卡

7个功能模块

  • 控制单元, 输入缓存,输出缓存, 线路编码器,线路解码器, 发射器接收器
  • 发端过程:网络层(包)-->CU(帧)-->OB-->LC(转换为可传输物理量)-->TX(信号功率等特性调整)
  • 收端过程: 发端反过来

交换机网卡

  • 一个网络接口对应一个网卡
  • 计算机上网卡的CU负责帧的封装与解封,交换机上的网卡不进行,而是直接与本机其他网卡CU进行交换

MAC地址:48bit

  • 所有符合IEEE802标砖的网络接口卡(以太网卡,令牌环网卡)都有MAC地址
  • 并非所有网卡都有MAC地址
  • 地址的三种类型:
    • 单播MAC地址:第一个字节最低位是0,如BIA地址(Burn-In Address 固化地址),其中前3字节是 OUI(Organizationally-Unique Identifier,生产商向IEEE注册)
    • 组播MAC地址:第一个字节最低位是1
    • 广播MAC地址: 全1
      如BIA地址(Burn-In Address 固化地址),其中前3字节是

以太帧格式

两个标准

  • IEEE802.3
  • Ethernet II
    • 目的MAC地址(6字节)+ 源MAC地址(6字节) + 类型(2字节,标识IPv4,IPv6等等) + 载荷数据(46~1500字节) + 帧尾部CRC字段(4字节)
  • 以太帧根据目的MAC地址种类分为:单播以太帧,组播以太帧, 广播以太帧

以太网交换机

  • 三种转发操作:泛洪,转发,丢弃
  • 存储转发表:在交换机内存中,标识MAC地址与交换机端口之间的关系,掉电后清零,上电后重新学习
  • 单数据转发过程及理解
  • 多交换机转发过程
  • 交换机学习过程:源地址与端口号,目标地址与端口号

MAC地址表

  • 老化机制:每一条表象增加一个计时器
  • 客观数据:低档交换机可以存储几千个表项,中档可存储几十万,高档可存储几百万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源设备初始并不知道目的设备的MAC地址
  • 源设备通过某种机制(如DNS)获取目的IP后,再通过ARP协议获取目的设备MAC地址
  • MAC地址解析过程:源设备发送一个广播帧,载荷数据是一个ARP请求报文,目的设备收到ARP请求报文后返回ARP应答报文,包含目的设备的MAC地址
  • 源设备中含有ARP缓存表(MAC地址和IP地址对应关系),表项中包含老化时间
  • ARP报文格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