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许吉如讲,艺术的本质是生命,尊重生命才是尊重艺术,不能本末倒置。所以,救猫比救画重要。
黄执中讲,救猫和救画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样子?
是期待只懂猫的可怜(近处的哭声)?还是期待能懂画的价值(遥远的哭声)?潜台词就是,随着认知的提高,我们会更懂画而不是猫。所以,不断提升的认知会让我们去救画。
已经说完四个人论述,不知道你有怎样的感受,不着急总结,下面再来看看导师的论点。
反方(救猫)
李诞
李诞上来先是一连串很有杀伤力的段子:
艺术最大的价值,就是永远的活在人们的心中;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名画最好的归宿,就是烧了;比蒙娜丽莎更美的,就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艺术的价值比的是谁更有故事,一副画被烧了,是因为要救一只猫,这个故事达芬奇听了都会流泪。
李诞的第一个论点:谁是根本先救谁
艺术得有人才能存在,好的艺术是人与故事构建起来的。放弃人、放弃生命等同于放弃艺术的灵魂,这样的艺术没有价值。
救猫,猫是生命,救猫,是故事,有生命、有故事才能构建出好的艺术,上来就救画,明显是没分清主次,瞎救。
李诞的第二个论点:人是自私的
这个论点从自我角度出发,问救画跟救猫哪个对自己最好?
答案是救猫,为什么?
救画要上交,又不能成自己的;虽然救画很光荣,但这光荣的热度持续不了太久,很快就会被遗忘。救猫就不一样了,猫会被带回家,陪伴着你,会天天告诉你,我救了这只猫,我是个好人,这样的影响,会让自己一直愿意做个好人。
所以,从自我角度出发,救猫比救画的好处要多的多。
第三个论点:自己没过好的时候,就别想着拯救世界
这个论点就一句话,近处的哭声你都管不了,能管得了远处吗?
在这个论点里,我很喜欢李诞分享的那个故事,以及故事中掺杂的论点:
我的一个记者朋友问过我,他说,李诞,我在采访生涯中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我经常采访一个当事人,他把他的故事告诉给我,我觉得我报道出去会帮助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个社会的一些阴暗,但是,我报道之后这个人的人生可能就完了,因为那些残害他的人也会看到,他就死定了,那你说这个报道我要不要发?我要不要为了更多人牺牲这个人?我要不要为了人类的文明牺牲这一只小猫?
我当时听完什么反应?我差点一脚踹在他脸上。不要这样想问题,朋友们,因为那并不是什么远方的哭声,那是你想象中的哭声。你为了一个你想象中的哭声,就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给牺牲掉了。
我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分子朋友,他们知识多了以后,就觉得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他也不劳其精骨、也不苦其心志,他就天天想怎么牺牲别人,牺牲小的去就大的,牺牲近的去救远的······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维系着靠的是“自私”的人,我们自私的活着,但我们不伤害别人,这个世界才能运转。
而正是这些,为了一些所谓宏伟的事业,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去不计后果的牺牲别人,频频的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正方(救画)
罗振宇
第一个论点:我为谁去死更有价值
这个论点由求生欲引出,也呼应了李诞“人是自私的”这个论点,即先不要考虑救猫还是救画,先考虑怎么救自己。
如果自己都死了,还谈什么救猫还是救画呢?所以,罗老师要说的是,我为谁去死会更有价值?
为谁去死更有价值呢?这个要在我死后,由别人来评价,由还在乎我的人来评价,他们希望看到,我为了救一只猫死了,还是希望看到我为了救画而死呢?
很明显,罗老师想说的是:希望看到我为了救画而死,但这个观点放在这里略显单薄,所以罗老师抛出了下一个论点。
第二个论点:人应该跟更永恒点的东西在一起
这个论点里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推动人类进步的是技术,但留下来的总是艺术?罗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对永恒的渴望,而艺术恰恰承载了这种永恒。
为谁去死更有价值?自然是跟永恒一点东西去死更有价值,所以,在火灾中,那万分危急的时刻,选择救画是更有价值的。
总的来看,李诞的论点更具感染力,罗老师上来并没有直接形成对立面,而是顺着李诞的论点谈了一个新的角度,即把原来的救猫还是救画?变成了救猫救画还是救自己?
如果大家认同李诞“人是自私的”观点,那毋庸置疑,在罗老师设计的新选项中,肯定是救自己了。
于是新的问题来了,在自己能不能救下来还是个未知数的时候,我要带着什么呢?
答案就是,人应该跟更永恒点的东西在一起。
两个人说的都很精彩,李诞强于感染力,罗老师强于逻辑,但人是感性动物,更容易被容易感知的东西影响,所以这一轮李诞占了上风,我也更倾向于李诞。
下一篇还有两位导师,蔡康永和薛兆丰,期待一下,看他们又会怎么聊这个话题。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