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了大量自我消耗的事——《悦享听·财务自由之路》
大家好!我们之前的播音讲过曾国藩的一句话“既往不恋”,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我会发现很多人的精力都消耗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上,他的关注点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不顺利、不愉快的事情上挪不开。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叫沉没成本的概念,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以前为一件事情花进去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沉没掉的,不应该影响你当下这一步的决策。
比如说你进电影院看电影,10分钟之后你就知道这是一部烂片,要马上起身走开。但很多人会坚持把烂片看完,为什么呢?因为电影票已经买了,成本已经发生了;有的人付费定了一些播音,听得不好但是每天还咬牙坚持。
但你会发现人工智能不是这样的。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阿尔法Go在围棋赛中打败了人类顶尖的棋手李世石,人工智能之所以能赢是因为它计算能力强大,它每天都和自己下好几万盘棋。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掌握了一种概率的算法,也就是说它在下每一步棋的时候都计算自己在当前局面下赢棋的概率。我们人类在围棋盘上跟人工智能打,胜负已定——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打败机器了,因为机器下围棋,它每下一手的时候,都计算自己在当前局面下引起赢棋的概率。对它来说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这一步和之前那些棋没有什么关系,它就从当下这一步出发计算获胜的概率。
机器从来不纠结、不理会沉没成本,也不感情用事,也不会对未来心存侥幸,它只是聚焦于一件事情:赢棋;它只用一种标准衡量自己:概率。所以呢,人工智能更符合经济学主张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要让以前的事情影响当下的决策。
那在这一点上人类为什么比机器傻呢?
是和我们大脑的运行机制是有关的:人类大脑的运行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过去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残留下的记忆对我们当下的判断有非常巨大的影响。从好的一面说提高了我们决策的速度、降低了大脑的负担。比如说我们曾经吃过某个地方人的亏就形成了一个经验:遇到这个地方的人我们就尽可能回避和他们打交道,而且要说他们的坏话——所谓的地域歧视、以貌取人都是这么来的;但是从坏的一面说,这种大脑运行的方式也让我们成了经验的奴隶,不能客观地判断当下的形势——我们总是让过去的东西绑架了自己。
叔本华曾经说过:“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假幻像,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马克·吐温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话,他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真相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更要命的是:人类还有一种能力,就是把自己这些因为错误偏见而形成的观点解释得冠冕堂皇、自我合理化。就像有人写的一段话:
很多时候
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
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时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
在消极荒废时还以为是在放松
在伤害别人自尊时还认为自己是直率
在固步自封时还以为是在坚守
在随便放弃时还以为是在选择
在盲目浪费时还以为是豪爽
在不思进取时还以为是低调
你发现所有这些愚蠢的行为都是因为我们延续过去而且还把它合理化,但是人工智能不会:它用概率来思考问题,切断过去的经验,每一步决策都是独立的。
在这一点上,那些强大的人——也就是有富人思维的人,他们和人工智能是很像的:如果他不爱一个人了,不会因为已经付出了很多而舍不得分手;他分析一只股票,如果不看好它的未来就会果断卖出,不会说“我还亏着钱呢,等涨回来我再卖吧”!如果他想跳槽,他纯粹就是因为新工作岗位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而不会因为什么和老同事感情很好犹豫不决。
所以呢,“既往不恋”也是富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感悟分享〗
沉没成本是指我们之前的投入都沉没掉了,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我们不应再去纠结这些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让以前的事情影响当下的决策。
每个人都会有沉没成本,包括投入的时间、精力、财物和情感。人是情感动物,对投入没有产出会觉得可惜,如果过于纠结,将会产生更多的沉没成本;同时,用情感对待沉没成本还会产生偏见,并且冠冕堂皇地把偏见合理化,偏见比无知更可怕,这些所谓的经验只会让自己以后继续错下去。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过已经过去的事情,要用理智战胜情感,用理智来规划人生、指导生活,真正做到既往不恋,更多地关注当下该决策的事情、有利于未来的事情,这样就会减少大量的自我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