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好友昆仑玉石,一同观看了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在观看之前,因为网上评论的缘故,我对这部电影有种先入为主的略有负面的看法。好友讲这部电影深刻,是现实主义题材。结果也的确如此。
这部电影的各种评论,无论是探究冯小刚的经历及思想,还是探讨人性和信访制度等等,都可以归纳为“合理性”的判断。但是可以更深入其本质。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请忘记科幻片、战争片、时装片、浪漫剧、偶像剧的种种套路;请忘记这部电影中你认识的所有演员曾经扮演的那些角色;请忘记那些似是而非的评论;请忘记脑海中对号入座的念头。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在观影后继续看下面的文字。
这部电影用一句话总结:条件的合理性不必然产生结果的完美性。 换句话说:只有能穷尽所有的合理条件,才会导致完美的结果。
世界不必然是因果关系,但必然是有结果的,只是导致该结果的前提条件是在人的准备(认知)之外。因为合理只存在于人的认知范围内。只有人认知到的合理才是合理。
显然,这里需要定义结果的完美性。可以从两个层面:1、从个体的层面,达到个人的期望值就是结果的完美,纯粹的我本位。2、从个人互相之间的关系而言,不但达到了个人的期望,而且也符合他人的期望,即形成共识。
期望无所谓好坏,也不能从道德进行评价。但与结果伴生的就是“利益的衡量”。因此,完美的结果是能产生正面的利益,在所有维度和所有人都能产生正面的利益。
但是要注意到,如果总有受到损害的一方,那么就会留下祸患的种子导致更大的风险。就像孔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患的种子在当下已经埋下,并不以人们的认知决定是否存在。只要条件合适,就会发芽,就会爆发。
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不论职位、学历、身份、财富、经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有合理的理由,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最后成一个笑话,连李雪莲也认为是笑话了。
李雪莲的理由:我和秦玉河是假离婚。
秦玉河的理由:李雪莲是非处,不纯洁,是潘金莲。
基层官员的理由:我是依法行政;这件事和我没有关系。
中层官员的理由:离婚是小事,尤其还是农村妇女。
高层领导的理由:下级为什么没有在萌芽状态解决,小事变大事。
其它人物不再一一赘述。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理由是合理的,相信未来的结果应该是由自己的理由推断出来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意料之外的。
每个人由合理性所期望的“必然”,却导致了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偶然”,而这个“偶然”最后成了一个“必然”存在(时间是十几年,空间是从镇—县—市—省—京城),最后又被一个“偶然”(秦玉河坠江)给消灭。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世界的本质是“冲突”。个体的合理性并不必然导致个体之间的合理性(即共识)。而冲突的根源在于“差别”。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存在的,至少目前是如此。这种差别体现在各方面:职位、学识、经验、财富、理性、感性、智力、体力、信仰、心理、偏好等等。所有差别集聚成“信息”,信息本身也是有差别的,个体和个人之间对信息的认识也是有差别的。误差的累积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完美,但不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合理(误差累积有一个大小和强度问题,所以要风险控制)。
另外还有一方面,就是思维方式。 电影中人物的思维前期都是归纳方式,这是一种单维度的思考方式。就像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在二维才成立,在三维就不是180度。因此用二维的知识经验推断三维的结果,那就得出错的结果。
很多时候应该用演绎法,这是一种多维度的思考。此处不在陈述。
回到该影片的现实主义题材上面,一个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官民差别”,以及伴生的“官官差别”与“民民差别”。 官的合理性与民的合理性的冲突是必然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借用2016年美国大选,其实可以发现一二。 美国民主党在大选过后,陷入了党内自我反省阶段。根据pbs的新闻,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民主党要重新聚焦经济民粹主义(或经济平民主义),以此赢得白人工人阶级选民的支持。 在美国民主党参议院伊丽莎白沃伦的自传的序言中也说道: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很幸运在美国这样一个关注青少年成长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未来的国家。但是,现在的美国已经不再是曾经有梦想和未来的国家。整个国家向金权阶层倾斜,大公司雇佣一批说客从而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好处。而努力工作的家庭却被告知美国梦更小了。
向好友昆仑玉石表示感谢,使我获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