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一、时代背景

东汉时期政治黑暗,豪强割据
战乱不断,生灵涂炭

常言道祸不单行
除人祸之外,天灾也大行其道
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
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

二、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就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他的家族本来是个人口过百的庞大家族
但是一场接一场的疫病使他失去了三分之二的亲人
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
于是他痛下决心
一定要找出治疗伤寒的办法,克服这个瘟神

他开始游历各地,四处拜师
并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认真钻研
总结前人经验,大胆进行创新

他还注重亲自实践,在药铺定期坐堂
帮百姓治病,积累经验

这种传统被延续了下去
现在的中医医生还被称为坐堂大夫

终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之作
这是继《黄帝内经》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医学典籍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大家称它为“中医临床学的奠基之作” “万世宝典”

千年之后的今天
这本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次新冠肺炎的治疗中
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张仲景和冬至

对了
前段时间的冬至,大家都吃饺子了吗
据说冬至吃饺子习俗还是张仲景发明的呢
千年前他把驱寒的药材和羊肉一起包进面皮里治疗冻病
没想到成就了冬至的一道美食—饺子
并且形成了一个习俗流传至今

资料卡片: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期,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在他返乡的时候,正好是冬季天,他看到白河两岸的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于是,张仲景就让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熬制“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像耳朵一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叫做“饺子”,每年冬至的时候吃饺子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