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说:读了阿城的小说,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我写不出来,我相信,不但是我,很多人都写不出来。
陈丹青说:他是作家里的作家。
梁文道先生在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里面说:诸位听说过阿城吗?要是没听说过,那可就终身抱憾了。
王朔说: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莫言说:阿城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好话与坏话对他都不会起什么反应,尤其是我这种糊涂人的赞美。
自古都说文人相轻,可是这么多同行都说好,那应该就是真的好了。
80年代时,阿城横空出世,震惊文坛,其作品获无数好评。无数名家皆评论他为人恬淡超脱,读过他文字的人,无不觉得透彻而空灵,又自有响亮处,被深深吸引,再品味几遍都不为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作家、编剧、艺术家,半生在困厄中度过,没有尊严,却活得比大多数人明白。
01 被歧视的童年,却能悠然自得
1949年,钟阿城在北京出生,那时其父母刚刚跟随我军进入北平,便给孩子起名为阿城,希望孩子一生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但早年阿城的经历却没有像名字有那样好的寓意,3岁那年他被查出患有肺结核。父母四处求医,陪他受了许多苦,才把这个病治好。年幼的阿城,早早就感受到了疾病带来的苦,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厄运却总是接踵而来,阿城8岁那年,极具风骨的艺术家父亲因为在文章里说了一句“艺术家应当受到足够的尊重”而被定罪。从此再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一夜之间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被发配到遥远偏僻的农场去做苦力。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家人们也从此过着受人白眼的生活。阿城的母亲一个人要把五个孩子拉扯大,不得不同时打好几份工,但即使这样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童年的阿城对贫穷的感受很是深刻。从小学到初中,阿城也因出身问题备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身边的人总是会把他排除在团体之外,将他边缘化。
他缺少尊重,也缺少朋友。但这没有让他养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反而铸就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如他所言:“我习惯没有尊严。你被边缘化,反而使你有了时间。”
他多了很多一个人看书的时间,在家中看父亲的藏书,跑到书店去偷偷看书,阅读成了他最大的爱好,从浩瀚的书海里,他也寻觅到了精神上的栖息之处。
空闲的时候,他还会去琉璃厂和各种古玩店闲逛,欣赏各种古物和字画。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总说不清是好事还是坏事,阿城的童年,就这样在贫瘠的环境,却悠然自得的心境中度过。
02 下乡十年,却活出了一份从容
阿城中学还没读完,十年动乱就开始了,他被迫提前结束学业,成为插队的知青被下放到山西劳动。这打乱了阿城原本已经平静下来的生活,他不得不远离家乡,到一个遥远的农村去生活。
阿城从未干过农村的苦力活,那些日子他过得非常吃力。但农村的生活也并非暗无天日,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驳杂,一切都那样平静朴实,在不用劳动的时候,阿城学起了画画。
为了到草原写生,阿城辗转前往内蒙古插队。茫茫的草原是孤寂的,但他一向习惯这种孤寂,这样的环境更能使他心平气和去做自己的事情,勾勒出内蒙古草原、牛羊的一幅幅图景。
那些年画画的经历,使得阿城关于美学的见解更加深入。所有的事情于他而言大概都有其意义,只是这意义要在日后才能凸显出来。
阿城最终在云南的农村安定下来,他因为干不了重活,所以被分配在农场的子弟小学教书,就这样日复一日,仿佛望不到插队日子的尽头。辗转与荒凉之间,他就这样在农村度过了十年的光阴。
十年的光阴里,阿城不断在画画,在阅读,他用自己敏锐的双眼去观察农村里的一切生活,一切人物,同时也融进了这些生活里。
阿城渐渐沾染了这种俗气,但这样的气息在他身上却演变成了对人本身最基本的关注,而这也是他日后创作上一个逃不开的思想。而颠沛周折的十年,反倒让阿城活出了一份从容。
03 新的人生,写出了自己的江湖
1979年,阿城的父亲被平反,他也终于得以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北京。离去十年,北京城的一切早已都是崭新的样子,许多东西他都要重新适应。
那时,阿城已30岁。他前半生的时光都是在困厄中度过的,倒霉一直在冥冥中寸步不离地跟着他,他却一直以豁达清朗的心态去直视这些强加给他的苦难。
回家后,阿城在父亲身边帮助他撰写图书《电影美学》,其间,父子俩一同探讨儒学、道学、禅宗、黑格尔的美学、马克思的哲学等。这让阿城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他人生的影响更是巨大的。
1984年,阿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棋王》,一举夺得了多项大奖,轰动了文坛。阿城一下子声名鹤立,备受关注。小说被视作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表之作,以宋元小说的语境,用一个人的一生去表达一种坚韧的民族精神,其间又体现了更高层次的禅道思想。
《棋王》写成后,阿城又接连发表了《树王》、《孩子王》等小说,都受到了无数好评,在当时的小说界可以说是破空之势。《棋王》,说的是故事,讲的是道——俗人不会体会痴人的乐趣,但衣食为本,自有人类,囿于其中,终究不像个人。
阿城这个名字也从此被视作一个小说家,被称颂和铭记。在写小说的同时,阿城又当起了编剧,《大明星》、《芙蓉镇》、《小城之春》、《三个女人的故事》等影片的剧本,都出自他的手笔。在编剧的生涯里,他也获得了许多不俗的奖项。可以说,阿城用他的笔,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江湖。
04 活得明白,智慧藏在日常中
阿城却从来都没有将自己视作一个大文豪,写作不是他的人生信条,活着才是。他关注的核心,从来都是最基本的吃饭赚钱的问题。
九十年代时,阿城在国内正处于风光无限的时候,他却选择移居美国,只因他觉得,在美国能赚更多的钱,也能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阿城在美国画画、摄影、写作、织布、当木匠……每个领域他都有一套自己的方式,也都达到了职业水准,到了可以养活自己的地步。
在阿城这里,聊天也成了一项技艺,他的视野横跨整个大文化,参加他聚会的人,无不称赞:听阿城聊天就是一种享受。谈女人、谈理想、谈匠人,谈世间的种种,他都能说得既精辟真实,又富有韵味。后来,阿城给《海上花》、《卧虎藏龙》等电影当美术指导,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
精通古物和历史的他,玩起了考古。过去多年,人们恍然间发现,写作对于阿城来说,是很久远的事了。阿城做了很多事,也都把很多事做得很好,但终其一生,他是个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他俗气,关注最基本的吃饭问题,他写不高大、不完美的人生。从那些日常里的小事,小人物里的描写,有着阿城的真情真意,精神的力量也就在这些日常之中。
写在最后:
阿城评价汪曾祺“结结实实和老老实实”,这话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很合适。人生无非是幸和不幸,看得明白些,不幸好像也没那么悲哀。
阿城真的很懒,作品极少,都买了读也不是件吃力的事。作品里没有当时在文革期间家庭饱受的伤害而写出带有伤痕的文字,反而语言有趣有味道,带着调侃,文字洗练,字里行间充满了智慧。
一位把表面的油都撇去,就会露出一池清水的人,让人充满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