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父母埋怨孩子对待自己的态度不好,不能够尊重自己。其实亲子关系也同样适应于人际关系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你先要用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
麦尔教授曾经对老鼠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老鼠聚集在一个平台上,让它们往下面两个门上跳。跳向左门,它会碰得鼻青脸肿;跳向右门,门就会打开,门后是甜美的乳酪。小老鼠当然不笨,训练几次后,就快快乐乐地往右门跳去,可以吃到乳酪。
就在小老鼠的选择方式固定了的时候,麦尔教授把乳酪从右门移到左门。本来以为可以饱食一顿的老鼠现在又碰得鼻青脸肿,它不知道客观情势已经改变了。幸好,摔了几次后,它又渐渐熟悉了新的情况,原来乳酪在左边!
紧接着,麦尔教授又有了新花样。他把门的颜色重新漆过,把乳酪一会儿放左,一会儿放右。老鼠在新的习惯形成之后,发觉原来的方式又行不通了,它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习惯行为……
终于,老鼠变不过来了,无论它怎么跳,都找不到一个固定的规律,它的下一个反应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麦尔教授发现,在应变不过来的时候,老鼠“拧”了,开始固执起来,就拒绝改变方式。譬如说,如果它已经习惯于跳向左门,你就是把乳酪明明白白地放在右门上,让它看见,它仍旧狠狠地往左门跳,碰得鼻青脸肿。
如果实验者在这个关口继续强迫它去作跳左或跳右的抉择,老鼠就往往会抽筋、狂奔、东撞西跌或咬伤自己,然后全身颤抖直到昏迷为止。换句话说,这只老鼠已经“精神崩溃”了。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形呢?
好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会给孩子下达指令,最初孩子是服从权威,听从指挥的,孩子也愿意做出努力把事情做好。父母有时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做,他没有成功,有时又告诉他应该那样做,孩子再次做出努力,还是不行。孩子随着年龄逐渐增大,面对父母摇摆不定的指令,在遇到一次次的挫折时,没有人告诉他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就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父母鼓励孩子讲实话,孩子会发现,当他讲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时,有些可以被父母理解,但有些是不被允许的。譬如孩子说:“不想写作业了”,其实孩子只是这一会儿不想写,但是会立即招来父母的说教,上纲上线,大道理讲了一通,让孩子难以忍受。
当孩子表达真实感受的时候,父母不允许,有时会引发父母的愤怒情绪,在语言和人身上对孩子进行攻击,让孩子伤痕累累。
说实话会遭到爸妈的批评和指责。那么为了逃避爸妈的批评,孩子有时会撒谎,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掩盖起来,可是这些谎言又很容易被爸妈当面揭穿,孩子被整得颜面无存,这时候孩子就会冲爸妈大吼大叫,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孩子得到的感觉就是,说实话不行,撒谎也不行。
这样,孩子就跟被弄拧的老鼠一样,无所适从。孩子从最初的服从命令,到后来激烈地冲撞父母,如果继续逼迫他,他也可能就啥也不干了或者自残。
父母埋怨孩子对自己不尊重,对待自己的态度不好。其实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同样适应于亲子关系范畴。孩子对待我们的态度,源于我们最初对待孩子的态度。
孩子撒谎是源于无所适从,仅仅是为了自我保护而已,并不是要存心欺骗我们,撒谎只是一种手段,而我们过分强调了孩子的撒谎行为,没有维护到孩子的尊严。
评判一个父母是否称职、合格、有影响力,就看看孩子对你的态度咋样。如果孩子对你的态度是好的,他能理解、支持、信任你,你才算称职的父母。如果孩子不尊重你,不支持你的想法,不能稳定如一的信任你,那么我们就要反省了,我们的教育指令和标准是否稳定一致呢?是不是会受环境影响跟着情绪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