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读书是一件极容易的事。打开手机,搜索书籍名称,分秒间就跳出你想要看的内容,而且还顺带着各种关联的作家生平、书籍评价、金句解析等等。然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却不怎么想读书了。
为何?读书累,因为读书要作思考,几万字乃至几十万字的内容,要读到心里去,需要费脑筋的。还不如直接刷抖音快手,让大脑愉悦。随手可得的快乐,让时间过得象闪电。
想起从前,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精神世界一片荒芜,无聊得很。读书正如给心灵洒下一颗种子,默默生长,一段时间后自然就成了一片绿洲。记得初一那年,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没了封皮封面的《倚天屠龙记》第三集,欢喜得不得了。回到家后,先把旧书的卷起的边角捋平了,再压到枕头底下,最后开开心心地写作业-----读书不应该是心无旁骛吗?肯定是先完成作业再来读书了。等万事具备(刷牙洗脸),才虔诚地把书拿起,嗅着独有的书香,沉浸在书海中。那是最开心的时刻。可惜,《倚天》第四集让自己整整等了一年,才看到。家里不宽裕,书非借不能读也!
大学时候,给自己订了条规矩,每周读一本名著。《红与黑》、《悲惨世界》、《双城记》、《战争与和平》等等,在大师描述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抚平年轻人的浮躁,至今都获益匪浅。有次坐铁皮火车回学校,座位旁是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人,模样已是不记得了,但人很精神。中年人随意的搭讪,我接着话头,居然也能做到片刻不冷场,从古到今,从今到古,曾经的读书储备,发挥着潜移默化地作用,最后中年人留下了他的家庭住址,邀请我有空去他家聊天。那次是我感到读书真的特别有用。
经过思考的读书,才是我们这个快餐文化风行社会里,最需要的。因为他有用、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