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布置下来,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对城市的感受,儿子憋了大半天,写到“大北京,祖国的首都,他好大呀,以至于从南道北,从东到西,恨不得坐汽车都要走半天。北京的高楼可真多,和人一样越来越多多,越来越密,车也多,天天在街上川流不息。北京的人们,真忙呀,每天一大早就慌慌张张的出门,天黑了都才回家,北京的小朋友真累呀,每天除了上课,家长们不停的带着我们上各种课外班,每天感觉最悠闲的时光就是坐在课堂上好好听讲的时候。”看着儿子憋了很久,写在纸上话,现在好像真的是这样的了,孩子们眼中的北京,剩下的就是广阔的地域,钢铁的都市,焦躁的居民和忙碌的生活,孩子们亦不能幸免,哎,也难怪,其实在我们这些人眼中,早就是北京已逝,首都留存。
老爸曾经是军人,当年是一名光荣而帅气的汽车兵,在六七十年代,会开车是一门很赞的手艺,所以复原的时候被各大企业争抢,最终,为了我们,老爷子没回老家,而是选择留在了北京,做一名普通的司机,我们也跟随着老妈来到的北京这个全国人民向往的祖国心脏,其中,老妈还放弃了很有前途的县教育局工作,每每回忆起来北京探亲的情景,老太太都很有感触,告诉我们说,当时来北京看你爸,你爸开着部队的130卡车去火车站接她,一路上虽然颠簸,但是别提多光荣了。
老爸老妈都在医院的后勤工作,我们全家刚来北京的时候也都被分配在了医院家属院区的筒子楼中居住。筒子楼,是个很古老的存在,整个楼层,都是一家一室,大家公用每层的公共洗漱间,厕所,而楼道,则是每家做饭的公用厨房,每家每户都在门口放一个燃气罐,一个灶台,到了饭点,家家都在楼道里开火,蒸饭,炒菜,互相毫不避讳,借个葱姜蒜,用个酱油醋,就是那么的自然。而每每这个时候,作为孩子的我们就会楼道里溜达一圈,闻着各家炒菜香气,心里想着今天去谁家蹭点好菜吃,小的时候,仿佛每个人家都是公共的,大家可以随便进,随便调遣,每次到了想理发的时候,我们就会拿着锅在楼道敲来敲去,告诉大人们我们要理发了,这时候总会有隔壁的叔叔说,明天过来,给你剪剪头,洗澡更是,看谁家大人要带着孩子去洗澡,就会跟着一起去,那会的选择就是那么简单,去谁家理发给糖吃,哪个叔叔带着去洗澡可以坐自行车就跟着去,记得我家第一个在我们楼层买了12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到晚上,很多人来家看,后来干脆就拿到楼道里大家一起看,虽然看不了几个台,也极其不清晰,那份热闹才是大家需要的。虽然没有住过四合院,不过想想筒子楼的生活可能就是拉伸了的四合院吧。
那会的北京是真的”大“呀,北三环都没有,就更别提北四环了,四环不过是一条小土路,周边布满了菜地,农田,粪坑甚至坟地,公社社员则更是我们许多同学家长的身份。交通的不便,使得我们从小都基本没有去过南城,在家长的教导下,南城都是老北京,都没“开化”,去了很危险。最南端,我们也只是春游去去北海,天安门。直到中学,才开始四处乱窜,找球踢,深入过牛街,左安门,右安门,丰台等地,感觉真是远呀,去趟石景山踢比赛,都要提前三小时走,坐半天公交车,再用11路才能到。
那会的北京人真是不忙呀,家中除了老爸,要给院里开班车,每天一早五点多出门,晚上七点多回来,老妈总是按时上下班,身边其他的叔叔阿姨们,也是天天乐呵呵的,悠哉悠哉的,天天想的也不是多赚多少钱,而起如何做条好看的裙子,如何给孩子添个新鞋,如何弄点好吃的,如何搞个指标买个电视机。搬到平房我们家,住在平房区的最里面一个小院,墙外就是家长们工作的大院,每天早上都会有叔叔阿姨不请自来的跑到我家墙下,自觉的用我家的梯子爬到墙对面的单位去上班,那日子真是有趣,见面时没有任何尴尬,都是会心一笑,有时候还客气客气,要不您先来。周末了,大家在平房院子里,谁家用大铁锅烙上一锅贴饼子,谁家去弄一盆田鸡,有时候还有狗肉,再一起包个饺子,聚在一起,吃点,喝点,聊点。互相帮忙各是正常,今天帮我看看孩子,明天帮我家接趟老人,后天接你的自行车用下,就连我家孩子穿不了的衣服都能很自然的送的出去。那时候的楼远没有这么多,这么高,住筒子楼,住平房都感觉很满足,车更少了,小时候大家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公路上扒汽车和拖拉机,用手撑在过往汽车的斗上跟着走一会,闻着排气管出来的浓浓的汽油柴油味道,真是上瘾呀!能坐老爸的大轿子车跟着出去溜达一圈就是值得炫耀的事情啦。到了春天,院里组织去趟郊区旅游,都要一早六点多走,到了也就直接吃午饭了,转上两个钟头,赶紧回程,要不天黑也回不来。所以也别怪我们这些孩子只能记住家周边的事了,因为要去别的区真的是太不方便了(当然了,外出打架除外,就是离再远都有人能按时来校门口堵你揍你)。
那时候的孩子也真是幸福,家长见面,讨论的不是你家孩子上了什么课外班了,钢琴几级了,准备在哪买学区房呀,而是相互称赞,“小五这孩子不错,又听话,又聪明,回头周六带他上家找小三玩呀,我给他们包饺子”。都是双职工的孩子,我们好像也从来没有享受过接送的待遇,都是一早捏着早餐出门,中午排着路队回家,下午下了课,先在院里玩个够在回家,匆匆写完作业,吃个晚饭,如果是夏天,再出门楼下耍一下。那时通信基本靠吼,想谁出来,就站在楼下大嗓子喊名字,家家户户好像也都习惯这种通信方式。
看着孩子对他们城市的感受,想着我们的小时候,真是感慨呀。你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住进了舒服的大楼房,每天电脑,pad,各种电子设备伴身,出门,上下学,课外班,父母车接车送,海外购使得全球的好吃的都能随便吃的到。不过,总觉得你们还是比我们小时候少了些什么?你们身边不再有能每天一起上下学,一起扒车,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撒尿和泥的小伙伴,每天陪伴你们都是冷冰冰的电子产品,尽管你们可以通过他们连接全世界,但是你们缺少学习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机会。你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小伙伴们在一起,讨论的是暑假爸妈要带我去美国,去日本,不再有小伙伴们一起坐两个小时公交去别的学校打比赛,三伏天骑四个小时自行车去郊区钓鱼,一起砸同学家玻璃,抢周边学校同学红领巾的乐趣。哎,孩子呀,多想你也能体会一下我们小时候的生活,相信会让你们成长的更完整,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坚强,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北京也早已不是当初的北京了,筒子楼,平房,大院,四合院,胡同,这些能拉进人跟人关系生活环境早都被一幢幢为地产商牟利的高价商品楼房代替了,北京也从一个有传统,有历史,有温度的城市,变成现在强大祖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不再有,只剩首都了,搬了几次家了,我基本上连一个周围邻居的名字都不知道,现在的我,连周围邻居老太太的问候都觉得会是别有用心,真怀念小时候随便去邻居家蹭饭的日子。
这些就是我们对过往日子一点记忆,随着城市的发展都已经过时了。记录一点下来,怕是以后连这一点回忆都淡漠了,讲给孩子听,让他知道我们这一辈人曾经在这座城市里这样彼此温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