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到类似的节日,都颇为头疼,但也说不上有什么反对意见。
本来嘛,所有类似的日期,本都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是商家为了搞点噱头多赚点钱,就在不遗余力地大肆宣传。
情感的表达如果要依赖日子来体现,又有什么意思呢?
不过,也正因为有了这些日子,某种程度上也“解放”了很多人,可以在需要表白情感的时候,选择对应的日子,一来不太尴尬,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的事情也会少,比如说如果对方问“为什么选今天”的话 ,说“好记”也挺省心的。不过反过来,也可能会被心口不一地嫌弃“你好土诶~”之类的。
尽管商家都是为了赚钱而吹嘘这些日子,但某种程度上也无心地为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在平淡的日子里多一些消遣的活动和话题。
而且,这些日子也有点像“Deadline”,能催促人们去为那个独特的对象做点什么。不仅是520,也包括各种其他的情人节,或者原本没有什么纪念意义的奇怪日子……也比如双11,双12之类的……啊?你问什么事情?清空购物车呗~!
总而言之,假期、节日,以及商家搞出来的种种奇怪日期,都会让那一天的色彩与平日不同,有了光亮,有了乐趣。若是没有这样的调剂,漫长而平淡的日子,还是很容易让人腻味厌倦的。某种程度上,商家踊跃参加的日子,比起相对冷清的节日,甚至还有更强的娱乐指向性——好吧,现在要想商家不参与哪一个节日……也许都是不可能的啦~
对于个体而言,没点什么外因去驱使自己,很多时候还是会缺乏足够的行动力。从自然的规律来说,一切的活动/行动都是需要面对阻碍的,而能量的流动从来都是朝阻碍最小的方向而去(出自混沌理论/蝴蝶效应)。如果没有人去督促你该做点什么,那就让节日,让社会,让商家来“督促”(其实可能是撺掇)你。
某种程度上,社会的机制、传统观念等往往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商业行为只是社会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已。
这里也许就可以提到“熵”这个概念。因为能量总会流向最少阻碍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往往就是“内耗”(能量没有朝外,因为朝外有阻碍,但朝内没有阻碍),一旦内耗,熵就会增加,系统就会越发混乱无序,最终迎来崩溃。
就比如,往塑料瓶里灌水,在瓶子满溢之前,水自然不会冲破瓶子往外流,而是会在瓶子内部不断打转,直到瓶子被装满,此时水就会往唯一的出口,瓶口涌过去。假设这时候我们能够在保证水无法往外流动的同时继续往瓶子内灌水,那么瓶子自然就会变形,乃至破裂。
“熵”的表现,基本就跟水在瓶子里的表现类似——当然,比起水流,熵并非有形实质的存在,而是一种更为抽象的概念。
而社会制度,法律、道德观念,乃至管理学等这些“如果没有人类文明就不会出现”的事情,就都是为了应对“熵”而存在。
有人说“熵”这个概念不是近年才提出来的吗?是的,但并不影响这一规律先于我们的定义而存在。
而管理的本身就是为了“减缓熵增”,甚至会通过裁员、改革、重新分配等方式来一定程度上大幅去除“熵”。最近各大公司的裁员,游戏产业本身面临的问题,还有疫情的影响自然是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出了这些事情后,公司已经无法避免要通过这种类似自断一臂的方式来应对熵增了。就像武侠小说中,左手手腕中了毒,赶紧把手腕及以下的部分切掉,毒才不会流入心脏。当然,武侠小说里面有“内功”的大侠们可以把毒“逼出体外”,只是现在的公司就像内力耗尽的高手,并不能再做到“逼出体外”,只能“砍掉”了。
记得之前有关“熵”的课程里面,讲师提到一个说法,就是“熵增”指的是不可预料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而“熵减”则是让尽可能多的事情在既定轨道上运行。那么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一个绝大多数事情都能在既定轨道上运转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有安全感的社会。
但是,“绝大多数事情都能在既定轨道上运转”这件事,有两个问题。
一,要做到“绝……运转”,就得有绝大多数人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具体事务中做好自己的工作——至少是最底限地完成工作。
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必须让绝大多数人都获得最基本的工作能力。我国的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承担了这一作用。年轻的时候经常会读到很多人在批判我国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说是不珍惜和不尊重人才,而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全才”。当时的我也有这种观念,也每天跟着大家去骂教育制度。
这种观念并不是说正确或是错误,只是没有对教育制度本身作用进行超出个人利益的思考。
在多年以后,走出社会,见识到了受教育程度差距带来的人与人的差距后,我才理解,义务教育的真正作用并不是“选拔”,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有基本的生存能力”——哦,当时我的原话是“连傻子都能成为普通人”。真正的选拔,是在高考及之后的教育中才会有的。
然而很多人,包括我,在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和艰苦的高中三年学习后,却忽略了高等教育的真正意图,依然把它看作过往的“普适性学习”,没有认真看待,甚至认为“大学考试真好,不挂科就行”……
也就是幸亏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就算不为分数,我上课也上得津津有味,不然如果是连课都不喜欢上,估计我的大学四年也是白学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尽管是喜欢的专业,也会有不喜欢的课,而我在那些课的结局,正好就是挂科,或者是在挂科的边缘上徘徊——这取决于老师会在考试前给我们透多少题~
我甚至差点忘记了高中时自己读《心灵简史》这本书时看到的那句话:大学是为了培养每个学生在本专业的独到眼光。也就是,所有在大学的学习,都是教授让你得以“从该专业的角度看世界”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往往会伴随你的一生——这句则是我的父亲的经验之谈。
而这个培养过程,就使得我们这个世界“让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情”成为了可能。而这也是“绝大多数……运转”的达成条件。
也就是说,所有看似“陈规”的条条框框,并不是在限制什么,而是告诉平凡的大多数人: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那么至少要做到这些。
包括什么工作、婚姻、生育等等。也就是,如果你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也没想过要当个资本家,那么你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找个喜欢的人结婚,然后承担社会乃至人类文明延续的责任,就是你对社会最大也是最好的贡献。
反过来说,如果你真的有远大志向,那么这些条框都不过是可选任务,并不是必然要去做的。
甚至,很多时候,你的志向和这些条框是冲突的。
在《觉醒年代》里面,陈独秀就面临这个问题(还是被他俩儿子质问):是顾大家,还是顾小家,在部分情况下,两者确实不可兼得。
但是,也不是我在泼冷水,但事实上是,壮志未酬是常事,能领导一群人成大事的终究是少数。而绝大多数人,则是作为一个个微小而不可忽略的小螺丝,为“整个社会的安稳”尽着自己最大的努力。
毕竟,要成大事,就算是一群人也未必能成;但如果要搞破坏,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做出可怕的事情。因此,我们每一个安分守己,热爱生活的日子,都是一份对社会的贡献。至少在社会即将产生必要的变革之前,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是不容忽略的。
于是,选择了完成最大篇幅的事业的我们,也基本上没有太多去体会波澜壮阔大事件的机会。若有,那么引领这些事件的人也是诞生于我们合力搭建好的社会框架之中。
二,对于为了让社会在既定轨道不断运转而工作、平凡的“我们”而言,“不凡的日子”就尤为重要了。
说出这句话完全不是因为鸡汤,也不是什么人文关怀,仅仅是从常理,以及从人本心理学角度出发去理解。
虽然前面说得好像很宏伟,什么大局,什么最大篇幅的事业,但螺丝钉能看到能感受到的世界,始终也只能停留在螺丝钉的层面。如果不偶尔上上油甚至卸下来保养一番,怕也不能保证长期工作不出错吧?
然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除了基本的温饱、归属、安全感之外,还有“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前面的三个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不太难,只要做好日常的每一件事,基本就能保证。而后两个则不一定: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能实现或超越自我的事情去做。
如果说真的想去做,这些事情也不难找。但凡是生活中阻力较大的,无法轻松完成的事情,只要完成了,都算是一次自我实现。而如果在这其中还得到了成长的感受,那么就是明确的自我超越。
听起来真的非常简单,比如来一次比较费劲的健身,比如写一篇自己认为不错的文章,当众高歌一曲,发表一次有意义的演讲,与朋友深入交谈……甚至,所有日常中不会去做,或者很少会去做的,却又能充分让自己的心理能量如情感、行动力、表达欲等进行释放的事情,都可以是获得自我实现与超越的事情。
而这些事情听起来简单,实际上在做的时候,也确实会让我们比平时生活多费不少劲。相信现在真正感觉活得轻松的人并不算多,这时候还要说“多费点劲”,可能还真的会让人感觉泄气。
也因此,这种事情很可能做不到每天都去做;也因此,如果没有什么特定的日期,我们很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去做一次这些事。
也因此,做完这些事的那天一定会是疲劳而又感觉充实的。
也因此,我突然觉得,多少还是小小感激一下商家,他们搞出来的各种节日,倒是让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小的盼头。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纠结于“这是商家搞出来的”,于是毫无行动,或者把它当成另一个花钱送礼的日子而已。
虽说商家本意不是为我们着想,但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设置更有意义的纪念日,不是吗?
过完那样疲劳而充实的一天,回家安心睡个好觉,第二天的自己说不定会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呢~!
而如果我们能通过这样那样的纪念日,逐渐增加我们主动多消耗能量的日子,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会自行调整,让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能量储备,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过得更轻松一些呢。
这也许就是Play hard, work hard的真意……认真对待节假日,就如认真对待工作日一样,才能算得上认真对待生活。
换句话说,可能就是:
The harder you play, the harder you can work.
And plus, the better you can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