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后,我再次申请了“国家汉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去到了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如果第一次申请是考虑到学业要求,那么这一次完完全全是自己经过审慎思考后做出的决定。
经过一年多的历练,我已经能对将要进行的课程进行估量,不会再像个新手一样,需要在上课之前写下很详细的教案。这次教学视频是应华中师大在读研究生郭老师的邀请拍摄的,是面对南非的黑人学生和印度学生展开的一节初级汉语综合课。
1.点名+拼音:
2.生词+课文:
3.练习+汉字:
4.总结+文化:
课程性质:初级汉语综合课
教学时间:2017.9.12 10:10--11:45
教学对象:南非大学生
教学人数:30人
使用教材:《快乐汉语》
教学目标:继续练习拼音,讲解“不”的变调;
学习“这/那(不)是……”句型,练习基本家庭成员的表达;
学习汉字“不”“妈妈”和“哥哥”的书写;
介绍中国传统乐器“编钟”和“古琴”。
教学用具:PowerPoint
第一部分:点名+拼音
课程开始,我说“你们好,现在上课”,我们都不约而同地笑了,很明显他们现在已经记住“现在上课”这句课堂用语了。
点名之后依旧从拼音开始,今天把拼音表上所有的音节都练完了,且已经进入到双音节连读的练习。
第二部分:生词+课文
今天学习新的一课,照旧是生词--课文--练习的顺序。因为之前在练习音节时,学生们已经很熟悉六个基本家庭成员的说法,所以在介绍这部分时不用费什么力气。
我还是喜欢把生词和生活中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所以在解释“这/那”的时候,我会指着离自己近的地方和离自己远的地方。
课文就两句话“这是我爸爸,那是我妈妈”,我把它们扩展成了这样:先展示肯定式,用上人称的替换,然后问他们否定副词“不”应该加在哪里。他们都说放在动词“是”的后面,果然都是受英语影响得多。
借着“不”和“不是”这两个词,我还说了“不”的变调。这里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可不可以说“我的爸爸”。因为之前练习拼音的时候,我说“你/我/他/她+的”表示所属关系,这个学生就记住了。
我就顺势向大家解释了,亲属关系的“的”可以省略。
接下来做了两道课后练习。我发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新知识掌握得非常快,他们在完成这两道练习后顺便把其他的练习也做了。
第三部分:练习+汉字
汉字部分,上节课要求他们记住“女”“马”“口”“可”“不”,就是为这节课写“妈妈”“哥哥”做准备的。
这么操作效果还是挺好的,而且笔顺也不容易错。我让他们在空中也跟着我写了好几次。
第四部分:总结+文化
最后的文化部分,继续放《你好,中国》,今天介绍的是“编钟”和“古琴”。
视频里面也提到了“高山流水觅知音”这个故事,所以我又向他们介绍了一次这个故事。
课后有学生还问我这个故事叫什么,每次放视频,大家也会跟着读所播放的中国意象,看起来学习还是很认真的。
因为还有时间,而且我的名字里有“琴”这个字,我就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国人的名字文化:
父母都会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里面,名字也可以体现出辈分问题。有时候我可能要叫比我小的人“叔叔”或者“阿姨”,因为他们和我的父亲是同一辈的。
课后反思:总的来说这节课录制得还是比较成功的,这些学生学习也越来越认真了。
大部分学生对于之前学过的知识会进行复习,我也遵守“螺旋式上升”的讲解方法,努力做到每一环节的知识点紧紧相扣,增加复现率,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最后送上一段Pax College的Perfect Nyawose(王佩)同学的口语考试视频,他是整个班悟性最高且最肯下功夫的学生,算下来他学汉语也不过30个小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