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快速
我们对于快速的定义其实是有迷思的。所以名字叫做“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100天精通英语口语”、“两个月学会全栈” 等等文章都非常好卖。抛开大家想要短期获利的功利心态不说,但“快速” 这两个字就一定不好吗?
其实快速完成一件事情并不是不可能,关键是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精度。就拿编程来说,2各月要达到全栈高手的水平其实是痴心妄想,但如果把这个目标细化一下变成,“如何快速入门学会简单套路,并可通过复制别人的代码完成自己想要的效果”,那其实就变得可行。
“快速”的意思不是要短期内达到高手的水平,而是要在时间内入门,并达到初级新手的水平。
所以在写作这个事情上也可以这么看:快速写一篇文章不是要写成高手级的水平,而是至少把你想说的事情说清楚。
明确写作对象
所以要明确文章的阅读对象。写作对象的确认有助于帮我们确认选题。很多人的写作顺序,是先确认一个选题再来考虑写作对象。这么做风险比较大,因为很多情况你写的文章只是自己YY觉得好而已,并没有那么受欢迎。
写作一定程度上是为自己发声,文章不怕看的人骂,关键怕没人看。有人看至少还有反馈,没人就没有反馈,永远无法进步。
传播率好的文章往往有很强的针对性,写作对象非常明确。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容易得到特定人群的认可,也更能得到积极的,相关性较大的反馈。
打造自己的“最小出手套路”——快速执行力的锻炼
要想实现“快速”二字,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有自己的“最小出手套路”。
什么是最小出手套路?也就是给自己限定最基础的可以见人的程度。比如写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者清单式的简写。
为什么要定自己的“最小出手套路”?因为可以帮新手摆脱焦虑。如果要求一个新手一开始就拿出一篇大师级的文章,那么会非常焦虑,一定想要先写大纲,写完改三遍,然后再细化,细化完再改五遍,最后的结果就是,直接从入门到放弃。我们用最小出手套路去克服自己对完美的妄念,只要文章达到最小出手套路以后,就坚决发布,并想办法得到反馈。
最小出手套路的关键是保证完整性。文章至少要让读者看懂,意思至少表达清楚,语句至少通顺,逻辑至少不互相矛盾……这些就是写作的最小完成度。
快速的关键——执行力
一定要给自己限定一个截止时间
我们都会发现,工作任务安排下来以后,基本上就是前70%的时间找材料,想构思,想各种可能失败的情况,中间20%的时间磨磨蹭蹭,迟迟无法定稿,到最后10%的时间才是效率最集中最高的时候。因为在最后时间发现来不及了,这时候专注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一旦注意力开足马力了,那么很容易进入一个叫“心流(flow)”的状态。
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入在某个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同时会有高度的幸福感以及充实感。设定deadline有助于我们进入心流的状态,在短时间内爆发大能量。我的第一篇2500字的文章就是在精神集中,兴奋的状态下写完的,用时不到一小时(似乎还有待提高)。
我们可以利用心流来提高快速执行力,克服自身的懒惰性。一旦尝试过心流时的高度兴奋感,会提升我们的信心,觉得完成事情也没有看起来那么难嘛相信会对日后的执行力提高很有帮助。
角色互换——成为自己的读者
如何确保问文章写完后,不出低级错误?答案就是,把自己当成读者,多看几遍。这么做的好处就是,防止自己陷入YY当中,带入过多的个人情感,文章有失偏颇。
看文章的时候,我们需要跳出“作者”这个身份,试着客观、侧面地评价自己写的东西。评价标准可以是:语句是否顺畅,前后逻辑是否矛盾,表达能不能更简洁。尤其是逻辑表达。文章其实就是逻辑思维的锻炼,用来检验自己的输入量够不够大,处理水平够不够格。逻辑符合要求了,至少及格分。
总之写作是长久的事,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逻辑思维的锻炼。后续更新实践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