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大圣 上

——齐天:与天地等高同宽一样长。:心(猿)

1、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虽然不是佛陀的原话,但是因为这句话说得意味深长,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了大乘佛教的某种精神所在。 从“小乘”(自修自证自菩提)意义上说,地狱者,即隐代了吾人色身肉体,也隐代滚滚红尘山河大地,同时,也是“遍及一切处”或“尽大地”的一个“话头”式的表述。举一例子:

云门道“尽大地是药,尔向什么处插嘴?若插得嘴,许尔有转身吐气处,便亲见云门。”
——《碧岩录》第八十七则

与“许汝亲见老僧”、许汝“亲见云门”一样:
云门≠云门本人老僧≠青原本人
so,我≠佛陀本人

那我是谁?
我=这一口=西江水=心 这一口下去,地狱即空。高僧解了,“功辨斯成无点染,西江一口绝纤流。”
这一口下去时,同学再不复问“铁牛吞却虚空时如何?”亦不需老师反问“铁牛在哪里?“

所以佛陀不必肉身下去,而且肉身也下不去。
如来说得很明白,“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同时,下去了他决定上不来!哈姆雷特说“去了没有人回来的。”佛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咦,两位都是落魄王子哦。

在做头陀的最后日子里,喏,作为虔诚的信仰者,他已经到达了地狱的入口处:“是时,虚空神天住在上,而语我曰”——听了“虚空神”讲的有道理,他幡然醒悟了,这地狱可是断然下不得的!去《增一阿含经》里看。

孙悟空才是阴曹地府的“熟客”。
没听悟空说了,“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为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到哪里去告!”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体长篇神话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价值自不必说,内里却含有大量宗教元素。 表面上看,《西游记》的主角好像是孙悟空。原著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有一首诗:

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岂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喏,就是第一句,“猿猴道体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作者很明确地告之读者了,孙悟空这个猴子出身的行者,代表的是“人心”。 与此同时,等于作者即告之读者了,这是一个“双簧戏”哈: 在明线上,主角是行者,在暗线上,如来是主角。试以说之。

维摩诘的“芥子纳须弥”,显然是“三界唯心”的“通俗”说法,或者“话头”式的说法。 那心在佛法里面什么地位,还用说么? 据马祖说法,“即心是佛”,哦,如此这般:芥子→人心(孙行者)→佛心(如来)→须弥——在禅宗的语境中,就有了如此关联。


齐天:与天地等高同宽一样长。圣者:心(猿)也

还得注意,禅宗的语境是参悟,不是去严格的逻辑!
《西游记》本就是一个“无厘头”的故事,对神话小说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是行不通的。 那谁才能理解它?后文憨山说的“空中人”。 那什么时候才能解通它?“随意”之时。 于是乎,在古典名著中,美猴王与佛陀的“暧昧”关系,颇为有趣。 泼猴一生都逃不出如来的手掌,这情节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是么,猴子在如来手上尿了一泡尿,作为标记,结果它怎么跑,都在如来神掌掌控中。佛说“三界唯心”维摩诘说“芥纳须弥”——如来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而且还有更艺术的说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能跑得了么?能藏得了么?参禅的高道都看明白了,猴子只是在自家“猴山”上撒了一泡尿哈。

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
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悟真篇外集 ·悟真性宗》绝句第一

猴子是人心,如来是真心。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某种意义上,人心即地狱! 即便人心是地狱,亦能被真心感化了,只要人肯。
所以说“人人皆有”所以说“圣贤仙佛不之增,愚夫愚妇不之减者是也。”
所以说“此事人人皆可,况于汝乎?虽愚夫愚妇行之,亦可立跻圣域,但观其立志之如何尔。” 化人心为真心,这个过程就是修行。
西天取经讲述的,就是一场又一场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的“痛苦”和“磨砺”,和在这个基础上的“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救赎”。

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
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龙牙《居遁颂》

所以一会上天宫,所以一会下地狱,看悟空忙得吧,嗯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不忙谁忙? 或者说不忙你忙谁? 或者说,自己都不操心谁替你操心咧? 啧啧,佛法里除了“心”,谁又能冠以“齐天大圣”的名?

还有他那根知名的如意金箍棒,除了“灵光”、“珍宝”、和“定海神珍”等学名外,还有乳名“宝贝”俗名“柱杖”。嗯,你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哭戏多不多?不是“扑梭梭两眼滴泪”,就是“那珠泪如雨”,亦或是“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概言心含“诸苦”,为四谛之首也。而第五十一回书中,是哭“得失”,因为“棒子”没了哈:“岂料如今无柱杖,空拳赤脚怎兴隆?”“如意”和“神珍”,都很好理解,所谓“如人心意”所谓“神珍显会”。不过,以一根棒子代表“吾心”,比起“如意珠(子)”来,别有一番“创意”。

“拄杖子,上透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下透十八重地狱,击破阎罗王顶门。俯应群机,万象森罗咸稽首。宣扬般若,大地山河侧耳听。曰恁么则昔时灵鹫今日天池。”师曰:“一道神光辉宇宙,莫将今古较疏亲。”
——《五灯全书》卷六十

纳闷了,山僧怎么未写小说咧? 大圣在冥府的表现,要多拽,有多拽! 即便这么拽,在生死簿上,也只能“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 所以说,佛陀也只可以清空自家的地狱,他老人家不能替别人消业的。 这才有了尊者一席话,“如是法智,我自证已。” 这才有了,迦叶手摩阿难头说的那一幕,不要怨恨我呀,还不是为了你好?

“以汝自证,譬如手画虚空,无所染著,阿罗汉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无所著,复汝本坐。”
——龙树《智论》

而且,“下地狱”在先,“复汝本坐”在后。 所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嗯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是誓言,也是无奈——前后顺序,不能改变。 所以,大圣与佛陀的地位,也不是上来就平等的。 猴子大闹天宫时说:“我的手段多哩,如何坐不得天位?” 佛祖是认真的人:“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
于是乎,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从心猿出世,到组成僧团,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成“佛”……

而小说的最终结果,是平等的是圆满的,这也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皆大欢喜”:
师徒四人取了真经,修得正果。
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
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
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
最后返东土大唐面圣传教。
小说的结尾,“大众合掌皈依,都念:……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在这个佛界排名榜上,历尽劫难最后成佛的孙行者,“理所当然”地就排在了观音菩萨的前面。 接着念,“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句子,《西游记》至此终——一个关于心灵成长的、心的妙用的,和无不由此(心)而成功的故事,原著的意思很明确了。
哦——,大圣=如来,原来是你! 从“心猿”到“斗战胜佛”——老孙完成了“人生”逆袭,回归了自己的本相!
想当初,是如来亲自把猴子压在五行山,而且如来唤悟空的名字,大多不好听,“你那厮”、“畜生”、“刁猢狲”、“尿精猴子”…… 表面上看着,跟不共戴天的冤家对头似的,应了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所以这部小说怎么看都觉得,这是晚年在灵鹫山上入定的如来,用他智慧无边的法眼,在回顾自己,走过的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