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错了,凭什么我要改变?
作者:端午
01
在阅读《給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给新一代治疗师及其病人的公开信》一书时,看到了一则案例,说到一位来访者因为一个看似很微不足道的原因离开了她的咨询师。事情特别简单,就是在来访者的第三次咨询中,忍不住痛苦流涕,拿纸巾去擦拭时,发现纸巾盒是空的,咨询师开始到处找纸巾,结果办公室内竟然没有找到一张纸巾。无奈之下咨询师只好从洗手间拿了一卷纸巾出来。
在第四次咨询的时候,来访者提到说上次没有纸巾这件事是不是很让咨询师感到难堪,这名咨询师很坚决的否定这一点,来访者忍不住一次次追问,咨询师不但予以坚决否认,还反过来问她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回答有所怀疑,这么一来二去的,来访者开始怀疑咨询师的真诚,并决定以后不再信任咨询师。
我作为一名咨询师,从咨访关系方面来看,同样会认为这名咨询师不但少了一些真诚,还缺乏了一定的沟通技巧。
然而,细细想来,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来看待这件事情时,都可以很理性的替咨询师惋惜,甚至可以很明确的指出他的不妥之处,可事实上,“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身处局中的我们,常常无法意识这个问题的存在。
客观的讲,来访者怀疑咨询师的真诚没有错,但咨询师感到委屈的情绪也同样会存在。这段拧巴的关系,和我们在情感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困惑又何其相似。
02
阿薇再一次气冲冲给我电话时已经快半夜了,很坚决的说,离,这次必须要离,我怎么嫁了一个这么没担当的男人,错了还不承认错误,还各种狡辩和推脱。而细问事情的经过特别简单,就是本来二人约好晚上同回父母家,可是,在约定的时间,地点,老公大伟迟迟未出现,电话怎么打都不接,后来就直接关机,足足等了20分钟阿薇恼火万分,见到大伟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臭骂。
而大伟也特别委屈,本来都已经提前出发的他,走到半路发现手机没拿,折返回去取手机时,才发现手机早就被阿薇的夺命连环CAII给打没电啦,来不及充电的大伟匆匆上了出租车,赶紧赶到约定地点,在大伟看来,也不过晚到了20分钟,又不是故意迟到,故意不接电话,至于发那么大的火么?更何况沟通不畅,是因为手机没电了,而手机没电是你阿薇不停的打电话所致,这也不是单纯我一个人的错,凭什么说都是我的错呢?
“都是你的错”的这种思维方式,注定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是以指责开始,以争吵结束。可是这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这个错误的源头就在于从个体的角度看自我。
阿薇站在自己角度认为,你迟到了,你让我等了20分钟,我指出你的错误,你不但不承认,还不停的辩解。
大伟站在自己的角度则认为,我迟到是有原因的,我有机会给你解释,可是,你又把手机给打没电了,我也是紧赶慢赶赶过来了,你为什么就不肯体谅,就是各种责骂,平时,你迟到,我也没有说什么,为什么我偶然一次迟到,就要受你的责骂呢?
凡事又因必有果,这种个体视角看待这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注定了对错的思维。冲突由此产生。
03
通常情况下,那个你心目中的罪魁祸首又偏偏不认为是自己的原因,反倒要把错误的原因推倒你的身上,冲突由此升级,谁都觉得自己委屈,对方不担当。
在第一个案例中,来访者可以选择结束这段咨访关系,可是,依旧相爱的夫妻双方,怎么会因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离婚呢?但最关键的是,这种相处模式,这种交流方式,会在一次次的冲突中,让感情越来越淡,爱越来越远。
问题不是问题,问题的背后才是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都知道,在婚姻里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谁是谁非,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争出了是非曲直呢?而这种争论的背后就是一种“权利”的争夺。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因为对方没有顺从我的意愿,对方是我最信任、最重要的人,他应该为我而改变。
而这种应该思维,在陈海贤老师老师的眼里就是“我们不去改变我们的想法,而要世界、自己或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运行。”
在关系中的纠错,就是一种应该思维。
而事实当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人的想法一定与自己不同,这就是现实。
比如孩子应该听话,老公应该关心我,单位应该提拔我……
可是,我们无论有再多的理由去印证自己的“应该”,但结果常常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对,人世间,有两件最难得事,一件是把别人口袋里的钱装到自己兜里,一件是自已的想法装到别人的脑袋里,而后一件犹为难。
所以,在关系的相处中,我们永远不要去试图去改变对方,要用容错思维,当我们能够容忍这种差异的存在时,我们看待问题,就会更客观,更灵活,更自我。但如果我们拼命去理论的对错,那么最终很有可能就是,赢了结果,输了关系,伤了感情,而这个是我们谁都愿意看到的。
在教育中,我们常说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同样,在关系(注意这里所说的关系一种正常的、理性的关系)中我们的行为同样是相互塑造的,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因果,也就更没有特别明确的对错。
我们不论是非,不说对错,可是,关系一样会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该怎么办?谁又来改变?
04
在自我成长心理学里,就明确提出,遇到这种问题,就是要回到“自我”。做自己能做的事,承担自己能够承担的责任。在我们一次次抱怨,对方不理解你,不体贴你,不关心你时,我们可以想想这种抱怨会改变对方,改变关系么?如果没有改变,那么,我们能不能回到自身,想想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关系改变呢?
或许,我们同样回去抱怨,他的错,凭什么让我改变或者我已经为他改变了太多,可他为什么就不能为我而改变?
而这其实又是一种掌控思维,认为我们为对方改变了,那么对方也一定应该为我们改变,可事实当中,我们唯一能改变,能控制的永远都只能是自己,所以,我们应当把目光放到自己的身上,自己该怎么做,是我们唯一能控制的事。
至于“凭什么让我改”,这其实就是我们对关系的认知和把握,还有这段关系在我们心目中的重要性,当我们认为它很重要,值得我们珍惜时,我们自然愿意用改变来修复关系。
同样的,我们为什么会为我们的梦想吃苦、奋斗,忍磨难,受委屈,是因为我们的梦想对我们很重要。
而当我们思维一旦挣脱了相互指责、相互推卸责任的樊笼,那么,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关系不但能重获自由,还能获得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