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我们一起读书,抱团治懒,相互监督,争取早日遇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圈内文友早就向我推荐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曾试着去市图书馆搜寻过,无奈久遇不着。今它突现书柜中,着实让我兴奋。素雅的封面,简单的字体,透出一股哲人风范。以自己之学识,虽读得不是太懂,但还是磕磕绊绊,硬着头皮读了下来。我坚信,会有一些东西沉淀下来。
今日所读: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61—67页)
在《论语》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曾遇一些隐者,他们把世界看做一池污水,从而选择避世。道家不但避世,还要提出一个思想体系,赋予他们的行为以意义。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杨朱。他们的基本观念是“为我”(以是否对自己有利当做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和“轻物重生”(在处理人的生存价值与物质利益两者关系问题上认为人的生存价值更为重要)。其著作不存,但从道家文献可找例证。“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不愿拿天下的大利来换自己小腿上的一根毫毛)。在《老子》《庄子》中,也都可找见杨朱观念的影子。《庄子》中,讲到一棵很大的栎社树,是不材之木,无所可用,所以匠人不砍它。“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善于全生的人,一定要生活在善恶之间。他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他有大用。这些观点,我觉可能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代表了一定的思想导向,但于今看来,多少有些消极。
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二阶段是《老子》里的一些思想。他的基本观点是,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就能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
第三阶段是《庄子》里的一些思想。里面不乏有一些大彻大悟之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有了身体,就有了生老病死,就有了宠辱,如果我没有了身体,我还有什么忧患呢?)“齐生死,一物我”,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