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王》这篇文章很有渊源,初识《老王》,是教师在编考试说课的时候,当时缺乏执教经验,更谈不上教材的挖掘能力,在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内,只记得读了两遍文章,重点关注了课后习题,从习题出发思考课文的主旨,说课的流程也是围绕“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概括了老王的事迹,体会了他善良的高贵品质!记忆犹新的是红色的心形板书,里面黄色的大大的“善”字光彩夺目,我自以为这个板书加了不少分,而其他细节在记忆里都已经模糊,现在想来,很是幸运,一篇《老王》开启了我的教师生涯!
第一次执教《老王》,对老王的关注落脚在“苦”和“善”两个字上,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生活的贫苦和品质的富足,感受小人物心灵的美好!对作者而言,想起老王,更多的是“愧怍”,作者之愧来自何处?同学们大多提到了作者不理解老王,尤其是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一事,作者未能领会老王的心意,让老王遗憾地离世,所以,作者良心上过不去,一直觉得愧对老王,这体现了作者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第二次执教《老王》,备课时对作者有了更多的认识,尤其是对结尾关键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有了更深刻的解读:谁是幸运的人?谁是不幸的人?杨绛是幸运的吗?当时,她正处于“文革”的水深火热中,她正忍受着“文革”的身心摧残,但她却用真情换来了真情,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的从容淡定和坚强不屈!
作者在残酷的现实中能帮助更不幸的老王,在我们看来,她何尝不是善良的,但为何老王去世后,每每想起他,总是不安?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很疑惑,她该不该心安?她为何不安?
自己反复追问自己,再次回到文章,细细品读,抓住两人交往的那些事,豁然开朗:作者一直充当给予者,一直用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老王,包括把老王视为不幸的人,她对老王的关心中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观念,是对弱者的理所应当的帮助,但她从来都没有想过接受老王真心诚意的感恩,反而用钱去回馈老王的真情,她的自命清高,她的不解人意,怎能不让自己感到愧怍?老王去世后,她又怎能让自己心安?……
正是由于作者的不安,才会在86高龄的时候写下本文,才会用沉定简洁的文字,描摹出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这份华丽只有沉入词语中,细细反复琢磨,才会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