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无论任何时候。
这个观念,现在像烙印,深深印刻在心里。每一份坚持都是有结果的,或好或坏。写总结的今天就收获到一份小小的惊喜,公众号:西风吾号,终于在写了近四个月得到“原创”申请。算是给自己一个阶段性的认可,欣慰。
眼看年终将近,2016就这么过去了,又要迎接新的一年。时光如此往复,人应该有所不同才是。总结一下,这一年我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一些思考。
这一年读过的书单。
纸质书、电子书
《量子大唠嗑》
《比特币》
《北京折叠》
《把时间当作朋友》
《向前一步》
《乌合之众》
《文案训练手册>
《三十岁前别结婚》
《巨人的陨落》
《冥想》
《失控》
《一个人的朝圣》
《幸福的另一种含义》
《必然》
《最小阻力之路》
《超级ip》
《活法》
《槽边往事》
《创业国度》
《仙人指路》
《美丽的权利》
《回忆我的父亲》
还有一些书是用听的,这些书是
《少有人走的路》
《场景革命》
《从0到1》
《迷茫时代的明白人》
《感官品牌》
《刻意练习》
《匠人精神》
《离经叛道》
《销售就是玩情商》
《放弃的艺术》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谈判课》
《我战胜了抑郁症》
《人类简史》
《爆款》
《非暴力沟通》
《谷物大脑》
《轻疗愈》
《视觉锤》
《认同》
《联盟》
《正念的奇迹》
通过实践个人建议,还是阅读纸质书或电子书比较好,记忆更深。听书会受到播读者的影响,听过之后容易忘记。最好写一些读后感,用自己的话把阅读过后的理解写出来,受益匪浅。
写过的文字
从八月底开始写文章,大概算了一下,公众号发布的46篇,约5万字。
《抑郁症可以治愈吗?》
《作为女性,你可以更好》
《想有所成就,必须拼尽全力》
《如何对待自己的时间》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改变自己深层的观念—把时间当作朋友》
《胡同》
《那些看得懂和看不懂的艺术》
《北京折叠》读后
《布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金融世界》
《二十一世纪了,还用十八世纪的经典理论思维?》
《高晓松的“杂书馆”》
《Thomas田和他的咖啡博物馆》
读《回忆我的父亲》—杨绛
《信息那么复杂,得学会独立思考》
《单向街,一种别样精神》
《别灰心,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绝不要把你的友谊,强加给不需要的人》
等等
走过的路
这一年,将近有七个月的时间是在他乡。
上半年,上海,四个月;
下半年,北京,三个月。
听过无数场的项目路演、座谈、发布会。
见到许多来到大城市打拼努力的人们,体会到各种不易,和收获喜悦的心情感受。
每个人怀揣梦想而来,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机会多,压力大。正是因为怀有对未来的憧憬,来到这里。同时也在经受考验,努力着,奔跑着。
一些想法
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决定写点什么,是每天都写。可惜后来没有做到,但坚持至少两三天一定要写一篇文,延续至今。
不是跟随如今的知识创业的潮流,是受到《把时间当作朋友》和《三十岁前别结婚》两本书的启发,也是这个阶段对我影响比较深的书籍,改变了许多观念。
记得曾在上海时写过一句话发朋友圈:“繁华又迷茫的都市,有多少人真正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又有多少人是先谋生,再谋爱?”
回复很有意思,划分明显。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大多能够体悟这句话的深意,基本赞同前者;而生活在各自家乡的人,则选择后者。仔细想想,也说明了一些事情。
终究是,每个人对人生都有不同的追求,对事物的理解随环境不同,有很大差异。哪里有什么绝对的黑白对错呢,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谁也改变不了其他人,所能及的唯有认真做好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故乡人如此,上海如此,北京亦如此。
这一年,有收获,改变了原本固有的观念。价值观是行动的根本,为了来年,下一个来年,下下一个来年,能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继续努力着。
顺便推荐
今年最好看的电影《血战钢锯岭》
今年最好看的美剧《黑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