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春节有几个明显的节点。
模糊的回忆
初中之前,对春节的印象不深,就是大人带着自己到处串门,长辈们给自己塞红包,然后顺便问问成绩。每次我都不好意思的各种推让,最终在大人们的劝说下收下。至于成绩呢,我一本正经认认真真的回答,生怕说的不清楚,大人们不理解,但往往发现很多大人们并不是那么关心。
黑色的中学
初中以后,学业加重,我对年的感觉就慢慢变淡了。过年变成了在家学习的时间,家务什么的几乎我都不用管,爸妈打理好一切,我只要按点吃饭就行了。过个年,也就只有大年三十和初一能玩两天。
这个时候的春节仪式变成了熬夜看春晚。那时候春晚的每个节目都会认认真真的看,然后全家一起讨论。在我的心目中,春晚就是最高水平的晚会,必须要看到了迷信的地步。而且想当然的以为所有家庭过年的时候都会看春晚。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有一年谢霆锋出场时火红的造型,还有赵本山的很多小品。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高中毕业,春节就是包饺子吃饺子看春晚。不过也有些变化,以前家里会包很多饺子,三十就只吃饺子,吃得大家都再也不想吃了。后来,在我们的强烈建议下做了一些改良,饺子不再包那么多了,就当作一盘菜来做,大家吃一些有那个意思就行了。然后饺子馅儿也从猪肉变成了喜闻乐见的羊肉馅儿。老妈每年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剁羊肉饺子馅儿,因为我们全家都特别爱吃。
其中,有一年的春节不一样。那一年,三十晚上吃完饭我们一家五口去了一个表哥家,说是表哥,其实比我爸妈小不了多少,表哥家的孩子小迪也从小跟我一起玩大的。到了他们家,他们四个大人就开始打牌,我们就开始看表哥家的碟片。具体看的什么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有一个恐怖片,看得我一连几天都没睡好。后来,从表哥家回家的时候,都已经快12点了,一路上我们听着鞭炮声小跑着回家。
那一年,我第一次知道了过年还可以不看春晚,看看电影也是可以的。
百花齐放
读大学后,春节的传统越来越松动了。我惊异的发现有些地方过年是不吃饺子的,更不看春晚。他们可以打一通宵的麻将,看一通宵的电影,还有接财神,拜祠堂什么的。
后来,春晚我们也看得越来越少了,甚至怂恿爸妈过年的时候出去玩。13年春节,全家去了深圳和广州玩,第一次感受了南国温暖的冬季和满眼的绿色。从小饱受北方严寒之苦的我,对南方生出了莫名的好感,后来事实证明,这也直接决定了我工作的去向。16年的春节,全家人又没有回家,我们买了去云南的票,跑到昆明,大理和丽江玩了一趟。那次旅行,我们玩得很开心,但临近回去,大家都累得人仰马翻,看到朋友圈里的一片安逸祥和,又不禁怀念起庸俗红火的年味儿。
2017丁酉鸡年
今年的三十下午,我和妹妹包了饺子,做了几个小菜,忙活一下午就开始脖子疼,不禁感叹了老妈的辛苦。
晚上,爸妈还是习惯性的看春晚,特别是老妈,还没到时间就嚷嚷着今年一定要看完,虽然每年她都没有看完过,一到九点多有嚷嚷着好困啊,要去睡觉了。所以,大家听了也就是相视一笑而已。
今年的春晚,也许是大家都没怎么认真看吧,都普遍说不好看。还有现在好看好玩的都太多了,春晚已经不是最独特的了。就比如现在,老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重播,妹妹们在pad看纪录片,老爸在用pad看电视剧,而我正在用手机码字。一个家庭五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看的和想的却完全不一样。从几十年前的一村人在村口同看一个黑白电影,到一家人同看一台彩色电视机,再到今天的一家人一人一个屏幕,小组织的人数越来越少,已经到了个体不能再分的地步。这个世界正在朝着碎片化的方向发展。
所以,大家才会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了,所谓年味儿就是一群人什么也不想,热热闹闹的吃喝玩乐几天,而现在却难度越来越大。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大家已经没有那么容易被组织起来,就算人到了一起,心还在各种微信群里。所以,我对以后过年的行情是不看好的。但是,人又总需要一些具有仪式感的东西去承载一些美好的愿望,这些愿望不会变,但形式会发生变化。这一点,我非常确定。
新年,祝大家新年快乐,鸡年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