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的对象是活体,是整体,是不断变化的辩证施治,西医是解刨学基础上的静态的、部分对症施治,中国哲学研究的是动态的、变化的、整体性的规律,中国哲学是活的哲学,是大的哲学,是圆的哲学,是开放式的哲学。
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活的哲学?活,一是有生机,变化不停,周行不殆,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转的内在的动力源泉。二是用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世界。说中国哲学是大的哲学,主要说的是古老《易学》的涵盖性,一切学识的横断面的分析方法,不出“三才”的框架;而纵向整体的规律,又逃不出“生老病死和兴衰成败两个规律”的根本轨迹,所以为“诸经之首”。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圆的哲学,周行不殆、天人合一是其根本的世界观,周行不殆的规律轨迹,四季循环、物资循环,圆不是封闭的简单重复而是螺旋上升的循环。中国哲学是活的哲学,是大的哲学,是圆的哲学,同时也就具备了无限的包容性,也就有开放的胸襟和气度。很多的优秀的哲学成果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找到根基,如辩证法、实践论、本体论、矛盾论,中西哲学也和中西医学一样可以互补,中医脉络气血运行学说结合西医解刨学基础可以更完善,同样中西哲学互补可以共同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哲学的总基础是什么呢?是古老的《易学》原理,哲学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古老的易学就是侧重分析问题的顶级方法,是认识论的顶点。易学的基础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国哲学称其为阴阳的对立统一,四象的动态变化就是矛盾主次方面转化的形象表述。阴阳在八卦的表述中就是“三才”的“才”,是易学的基本元素构成。
古老的《易学》原理认识世界的重要元素分为天时地利和人和三种,这种概括分类的原因是源于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道德经》“治人事天,莫若啬。”古人很早就有了象尊重自然科学一样尊重社会科学的理念了,“天时”的本意是指天道每年四季循环,二十四节气周流不止,农业生产必须严格按照节气来进行,才能确保不误农时,否则就会违背自然规律而使全年的丰收毁于一旦,所以天时是决定性的首要因素。引申到管理方面就是政策导向问题,干什么事首先因素要看政策环境。“地利”本意是指国土资源,引申到事业中指必要的场地、物资等硬件设施。人和强调的是个人技术素质和人心的聚合作用,是以人为本‘以民心为本的观念的来源。
“三才”的涵盖能力决定了八卦的涵盖能力,三才分析法集中了对立统一矛盾的科学性,这时还是横断面分析,而发展到八卦阶段就已经提升到纵向的连续的整体规律分析了。这个转变的基础还是在于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研究过程总结出来的,因为客观事物某个状态可以由“三才”来分析研判,那事物是连续的、变化不停,就意味着要有不同的“三才”来描述这种状态,自然就会想到“三才”的组合状态有多少种的问题,那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事物有多少种状态呢?八种,只有八种。那为什么八卦又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卦序呢?是因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有两种规律,就是先天八卦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和后天八卦的兴衰成败的命运规律或者说是腐败规律。
古老的《易学》原理的三才分析法,是中国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也是中国文明的基础,河图洛书到伏羲先天八卦、文王后天八卦是认识论的发展过程,是分析问题的顶级方法,是百家争鸣的思想源泉,不愧为诸经之首。
中国哲学的根文化是什么呢?是道学,道学的脉络就是中国哲学的构成脉络,所以我说孔子代言中国文化,老子代言中国哲学。因为,道学是真正应用三才分析法和两大规律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三才的关系,这就是古老文明体系的内部联系,也是东方哲学的实质内涵。研究“天时、地利、人和”三才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我们东方文明的两大特色:一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二是“周行而不殆”。这个思想从上古到如今,贯彻始终。在古《易》之后到百家争鸣之前的时期,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经典,我知道的有《阴符经》和《管子》两部。《阴符经》包罗万象,言简意深,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总纲,是道学的正统根源。《阴符经》和《道德经》是将“总结的规律”用于实践的佳作。《阴符经》比《道德经》要更客观,《道德经》是慈悲用道的极致。
道学应用三才分析法的事例从武王伐纣时机的选择,到诸葛亮《隆中对》天下三分的形势判断,这样的精彩例证可谓举不胜数,《阴符经》和《道德经》也是三才分析法杰作,只是篇幅较长内容太多的缘故,使得特点不够简明而已。两大规律的应用也贯穿于道学的方方面面,《阴符经》五贼、《道德经》伍德和十八大的五位一体科学发展观是相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道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